初始陈寅恪,是岳南的《南渡北归》,真正见识到了这位民国时期史学大咖的学术风采,也记住了他那很不好读的名字。
说陈寅恪牛,不仅仅佩服其通晓英、法、日等常见语言,他而且连西夏、突厥、满、藏这些偏门语言也轻松拿捏。因此,他在治学时,会直接拿来原文做考证,而不必去阅读翻译过的“二手”资料。
陈寅恪36岁时,与梁启超、王国维并称“清华三巨头”,同为清华研究院导师。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爱国的陈寅恪宁可辞职在家,也不愿意接受一天40万元的日本聘书。
解放前夕,几乎已经失明的陈寅恪拒绝了傅斯年的邀请,留在了广州,再一次体现出其不朽之爱国之心。
1969年,受到迫害的陈寅恪离开了我们,留下了大量已出版的书籍和未出版的手稿。
如今,中国画报出版社决定将陈寅恪对敦煌研究的文稿结集出版,令我辈中人可以领略到大学问家的文字风采和深厚考据之功底。
“对望之间,一眼千年”。已经在莫高窟中沉寂了千余年的敦煌文化,如今值得重现天日,被我辈熟知。
陈寅恪为啥对敦煌文化感兴趣呢
在《敦煌劫余录序》中,陈寅恪诉说了缘由。“自(敦煌)发现以来,二十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吾国学者,其转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
字里行间,流露出陈寅恪的愤愤不平。而陈寅恪自己,又致力于对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研究。因此,陈寅恪“就北平图书馆所藏敦煌写本八千余轴”,开始了对敦煌灿烂文化的苦苦追寻。
《一眼千年》收集了陈寅恪从1928年到1948年间,陆陆续续发表在各种期刊上的关于敦煌的研究文章。
细细品读文章,能够从中领略出,陈寅恪对文献的每一个字的出处都非常较真。
本书为了展示陈寅恪的研究态度,特意采用了宋体、小字号宋体和楷体来区分陈寅恪的观点和引文,一片良苦用心,昭然若知。
为了与读者一同欣赏敦煌之美,书中还展示了许多壁画、书法、画卷拓本,在阅读文字时可以比对欣赏,增加了趣味性,提升了可读感。
书末,还特意选取了陈寅恪对《长恨歌》《琵琶引》《秦妇吟》三篇长诗的原始出处进行考证的文章,让人再一次对陈寅恪的严谨和钻研心生钦佩之心。
品读《一眼千年》,与大咖陈寅恪一起感受敦煌画卷之美。
@丁玥读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