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在前半夜,非快速眼动睡眠占主导地位,在后半夜则相反。至于为什么会这样,作者用制作黏土雕塑打了一个巧妙的比方:
先要初步去除大量多余的部分(非快速眼动睡眠),此后可以简短地加强一些初步细节(短暂的快速眼动期)。第一阶段过后,再返回来开启第二轮的剔除(另一段较长的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接着强化一些已有的细密构造(稍长一点的快速眼动睡眠)。经过几个周期的工作,雕塑需求的平衡已经发生了变化。所有的核心特征都已经从原始材料中雕刻出来了。此时剩下的黏土都很重要了,雕塑家的工作和所需工具也必须转换,目标是强化留存元素,增强其特性(主要是对于快速眼动睡眠技能的需求,剩下的少量工作留给非快速眼动睡眠)。
特点一:脑波和清醒状态时别无二致,无法仅通过脑电波观察判断一个人是否在睡觉。
特点二:麻痹机制,大脑会抑制信号传出,也就是说,此时人类会完全失去对身体的控制,将人处于一个非常脆弱的状态。猿类的快速眼动睡眠就很少,因为它们为了躲避风险需要在树梢上睡觉,这需要维持平衡,不允许进行快速眼动睡眠。
功能一:促进理性的发展。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从树梢到地面的睡眠重构是一个重要的触发点,它使智人到达了进化的金字塔顶端。相比猿类,人类的快速眼动睡眠占比更高,睡眠时间更短,质量更高。
功能二:让新记忆与旧记忆发生碰撞,换句话说,与创造力的激发很有关系(艺术家需要充足的快速眼动睡眠)。
功能三:丰富情感的建立(自闭症跟缺少快速眼动睡眠有关联)。
功能四:8小时睡眠的最后两小时对运动记忆(也就是所谓的肌肉记忆)形成很有帮助。最后两小时被称为睡眠纺锤波的盛宴,对与乐器演奏者、运动员都是至关重要的。2015年,国际奥委会发表了共识声明强调睡眠对于运动员的重要性。
因为胎儿的大脑还没有建立起像成人那样的肌肉抑制系统。要到妊娠大约23周时,才会有麻痹机制来克制大脑在睡眠时发出的动作指令。
特点一:脑波以慢波为主。
由于睡眠周期前期主要是非快速眼动睡眠,即便是午间小睡20分钟,也能起到巩固记忆、恢复学习能力的作用。
书中提及了一个比较神奇的实验,证明通过人为加强非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的脑波,可以使人们在第二天能够记忆起来的内容数量增加两倍!
功能一:巩固记忆、恢复学习能力,尤其是针对事实类知识的记忆。慢波的特点是传送距离远,可以携带记忆从临时储存点(海马体)远距离传送到大脑皮层,起到类似持久化的功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