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商,就是灭商。殷商传说起源于鸟,鸟是他们的早期图腾。看到这个字形,我想象到这样的情景:剪掉鸟翅膀上特定的羽毛,它就飞不起来了。事实上,甲骨文的“翦”,像一撮羽毛装饰刃部的戈,意为攻占和普遍性的杀戮。羽毛的意义不详,也许商人崇拜鸟,就将鸟羽不仅有商人“翦”别族,蛮族也可以“翦”商的城邑。后来的周人史诗把他们的灭商事业称为“翦商”,也是取其宏大之意。
因为乌尔善的《封神》第一部,加上我本来就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读了这本书。我差点没坚持下来,倒不是被其中对于殷商时期sha人祭祀、zhi解的还原吓到,而是觉得考古资料的陈述有点无聊,不过后半段对于周文王和周武王翦商过程的描写就和小说一样精彩了,让历史变得鲜活生动。此外,这本书还形象地解释了许多甲骨文字,我有点惋惜没早一年看到它,在学习《文字学》这门专业课之前。
“国家之事,在戎与祀。”这句话对于殷商,是适用的。商文明的基本特征是:文字、青铜技术、巨大城池,以及崇尚暴力、热衷人祭的文化。
先说“戎”。古代文明是很容易断裂的,看过《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我尤其对两河流域战乱不断,政权如走马灯般更迭的内容印象深刻。因为掌握了青铜锻造技术,王权获得了能够压倒地方的武力保障,这是“文明”或者“复杂社会”维持稳定、避免解体的基础。石器时代古国繁荣难以超过二百年的周期律,被二里头的青铜兵器破解了。不过夏朝还不是后世人观念中的大一统政权,内部族邦林立。夏王朝比较保守和封闭,不屑于对外掠夺与扩张,也不想建立广土众民的真正王朝,后来的殷商在这一点上就截然相反。亲征异族一直是商王的荣耀之举,每一位商王都必须履行,以证明自己是合格的王者。
而扩张战争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人祭典礼。那些异族俘虏本可以作为劳作的奴隶,但人祭宗教是商王朝的精神支柱和商族获得诸神眷顾的根源,所以,舍弃一点现实的物质利益,也要取悦诸神,维护商文化的兴旺。在商人的眼里,世界是冷酷的,充满暴力、杀戮、掠夺和不安全。为获得鬼神的恩宠,或者不降祸,商王一直在向鬼神奉献大量祭品。但这仍不能保证有效。除了上帝和大大小小的自然神,直接影响商王生活的是天界的列祖列宗。但凡商王有任何不适,包括牙痛、耳鸣或者噩梦,都要先预判是哪位先王或先妣在作祟,然后用占卜确认,并决定举行哪种祭祀,以消弭祖先祖神的愤怒。上帝和先王不仅需要人牲在内的各种祭品,还垂涎着世间的活人。
人祭上升为一种国家宗教。通过区分执行献祭的“我们”(商族人)和用来献祭的“他们”(非商族群),由此,商族人获得了独一无二的优越感。换句话说,他们用“野蛮”的异族人敬献诸神和先祖,祈求天界的福佑,从而获得君临大地和统治列族的权柄。
到了纣王时期,祭品的范围甚至扩大到了殷商贵族,周武王的长兄伯邑考也被作为祭品被残杀、献祭,而祭祀仪式过后,祭品是要被吃掉的。为了表示对商王的臣服,父亲周文王被迫吃掉了伯邑考的肉。继承灭商的事业后,武王噩梦不断,弟弟周公旦陪伴在侧,开导他,缓解他的恐惧,这也是“周公解梦”的由来。
商周的迭代,是华夏文明最彻底的一次自我否定与重生。周公消灭了旧华夏文明及其相关记忆,打破了族群血缘壁垒,让尘世生活远离宗教和鬼神世界,不再把人类族群的差异看作神创的贵贱之别。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