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表明,同样的坡道,在不同人的眼中,其陡峭程度和实际上坡道的倾斜角度都是存在差异的。而每个人看到的都并非是坡道最真实的样子,而是坡道在自己眼中的样子。同时人们对坡道的倾斜度的判断则是来自于自己步行时的轻松程度。
实际上,我们所以为的世界的样子,不过是由我们自身的感受所决定的,而非世界的本来面目。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叫做《感知力》。
由于我们的感受,我们会无意识地产生行动,一切行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这一切也在加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感知和探索,这就是认知系统的形成。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表现是我们的语言、感受、行为、决策与认知统一后的结果,是具备一定的流畅性的,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仅仅取决于大脑。
研究表明,当被试者对自身心率进行评估的准确度越高,他们就越不容易焦虑,相反,准确率越低,就越容易感到焦虑,这时他们做出的决定也更加糟糕。
一方面当我们的情绪、言行、决策、认知、思维等高度统一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也更接近我们的内在感受。另一方面,思维的流畅性,也很容易使我们做出轻率、且对后果不加思考的决策。
有时同样谎话,说得次数越多,看起来也就越真实,人们也更容易相信。既然如此,我们感受到的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样子吗这不过是自我感知上的一种错觉而已。
不过,这也提醒了我们,以往我们也许也受到了不少流畅性的影响,从而使我们无意识地相信了他人反复重复的谎话。因为将思维的流畅性、而非知识储备是更省力的。
也就是说,感受本身是很容易引起误会的,而依靠感受去辨别真伪,我们就不得不对其可靠性和准确性提出质疑。
我们的感受和情绪,会引导我们的行动,甚至直接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毕竟这些复杂的行径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一点一点习得的。
情绪会为我们提供“允许”或“禁止”的信号,但负面情绪并没有告知我们禁止某些行为或事件后,接下来该如何去做,而只是激发了我们的本能反应而已。
因此,我们的身体、表情、行为都会被情绪和感受所左右,这些行径也都是流畅性的体现,但它却不足以引导我们做出对我们更有利的行为。
书中对此也有分析,“婴儿出生的第一年,他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人类的语言。”
我们会学习具象的词汇、将词义与实际事物相关联,接着我们还会学习抽象概念,通过推断抽象概念与熟知的具体事物的关系,来逐步理解抽象事物。
在表达时,能够善用隐喻,将抽象事物用相对具体的词汇去呈现,更有可能让对方印象深刻。因为相较于抽象概念,具象的事物才是更容易被理解的。
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认知这个世界,同时,我们也受着情绪和感受的影响,对自己理解的这个世界做出种种回应。
并且,由于每个人都需要在他人面前呈现自己想要呈现的社交形象,所以人们的所见所闻也并非真实客观的样子。
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并不全是真实可靠的,它只是通过多方呈现后,且我们感知到的样子,也就是世界在我们眼中的样子。
研究人员甚至发现“可以通过让被试者阅读关于黑人与暴力犯罪的新闻文章来操纵黑人与危险之间的刻板联系,结果显示,阅读文章加深了被试者在是否开枪问题上对黑人的偏见。”
我们依靠感受、情绪、认知、思维等来引导我们的行动,但我们行为模式的背后却不知一切情绪的积累、关联都在促成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实际上,我们不论工作、生活、学习,总是会和他人打交道,我们与他人共享世界的机会远远大于独处时光,所以沟通便成了重要的交流方式。
一项关于成年人的调查发现,社交匮乏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是社交广泛者的两倍,而缺乏社会关系以及婚姻关系紧张的人的全因死亡风险则是更大的。
人与人的亲密接触(如友谊或是亲戚关系等),会给人带来信任感和安全感。
在一项探索亲密关系依赖现象的实验中,结果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