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绘画起初仅受到拥有较高社会和经济地位的阶级的欢迎。这意味着绘画艺术更接近精神层面的需求,其内容需要传达一种高高在上的理念,满足这些阶级的虚荣心理。因此,到了宋代,被公认为中国绘画艺术巅峰时期,山水画在艺术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画家们很少在画作中描绘人物,而是将优雅的情感投放在山水之中。在平静繁荣的时期,人们对这样的艺术欣赏乐此不疲。然而,在社会动荡的时期,当底层社会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时,这种高雅的表达则凸显了一种情绪,表现出了不体验现实困难的态度。有趣的是,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里保留着这种追求所谓更高层次的“忸怩”情绪,也是阶级文化诉求的一种延伸。然而,当绘画艺术为绝对统治阶级服务时,它的表达已经从精神层面转变为实用性。一方面,这满足了统治阶级了解外部世界的需求以及满足他们自身审美喜好的需求;另一方面,它记录了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这意味着这种艺术的广度具有单一性。由于创作者在创作时有一定的“讨好”意味,因此它也会向精细化发展,并创造一些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绘画艺术也经历了经济流通时期,必然从小范围的高雅向大范围的俗气转变。因为它不再具有排他性,而是需要更符合广泛人群审美的艺术形式。当前,中国绘画艺术面临着内忧和外患的困境。一方面,来自西方世界的对立和不认同;另一方面,来自于固步自封的思维。回顾历史,加速推动文化融合的契机往往对人类来说是一场灾难,如战争、地震和洪水等,导致被迫迁徙。但就像我所说的,历史终将不断发展,就像充满包容性的中国文化一样,艺术的演变也将随着时间不断推进,让更多的人接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