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的面貌,在我们的脑海中,似乎总是与黑暗、愚昧、盲信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布鲁诺、哥白尼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这个历史概念的认知——这是个科学理性被遮蔽、人文思想被压制的时代。因此,中世纪又被称为“黑暗时代”或者“黑暗时期”。
但中世纪的真面目是什么呢?《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这本书揭开了中世纪神秘的面纱,对其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祛魅,呈现了隐没在历史深处的中世纪的图像。作者李筠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用刘擎教授的话来讲,中世纪是谜一般的时代,解开这个时代之谜,需要一位眼力非凡又妙趣横生的解谜人,李筠大概是最合适不过了。因为中世纪是他的专业领域,也是他学养和智识的重要来源。
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印象”用维京人、骑士、传教士、绝恋、女巫、炼金术、黑死病七个“条目”为中世纪作了概括的画像;第二章到第六章则用“帝国”、“教会”、“王国”、“大学”、“城市”五个专题,展现了中世纪“丰富而开阔的景象”。正如作者所说,中世纪是一个历史遗产、文化传统、宗教派别、政治建制、政治势力、经济成分都异常多元的时代。如果说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体里面某个方面的多元性,中世纪则可以找到方方面面的多元性。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希腊文化、基督教与工业文明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若继续对西方文明进行溯源,希腊哲学思想、罗马政治法律制度与基督教文明则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三大来源。其实,中世纪也是建构西方近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与三者尤其是基督教文明有交叉重合部分)。若不对这三大文明和中世纪文明有较为明晰透彻的了解,许多西方经典著作只能一知半解,尤其是政治、哲学、法律与宗教类的著作。毕竟,对于读者而言,文化语境是最大的阅读障碍,其中包括对阅读对象的历史传统、时代背景、风俗人情、制度运作等诸多要素的“信息不对称”。读了这本书,对中世纪欧洲的问题有了进一步了解,触类旁通,以后读欧美学者的经典著作也是大有裨益。
总之,欲深入了解中世纪欧洲的全貌,不妨读读这本书。它既会给你高屋建瓴的整体叙述,也会让你了解到许多具体而微的历史细节,更加丰富对这段历史的认知,进而由“想象”变为“实际”,由“迷思”转向“祛魅”。
最后不得不说,在世界史写作领域,我国学者与西方学者还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学界产生了很多世界史经典著作,并且越来越向古代史挖掘、向微观史探求,而我国虽然并不缺少优秀的国内史学者,但确实缺少真正有影响力的世界史著作,这既与历史研究传统有关,也与历史学者的研究视野和学术能力有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李筠教授的《中世纪》是一次勇敢的尝试,他试图用这套书将浩浩荡荡的中世纪历史囊括其中。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