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的一本书,假期读完了。它描写了泰国北部一座村庄,人们逃离到此后,无身份的人们在此安家后的故事。作者很实诚,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感觉他在写民族志时,同时不断吐槽。
在一段长达7页的民族志写完后,作者说:“我不知道除了某些准备专门进行仪式细节比较的人类学家愿意把这一段看完之外,还有谁会真的认真看这些文字”。他还说,“就目前中国学者出国做田野的情况来看,咱们还是算得上因陋就简、艰苦奋斗的人,经费极少不说,明明是出国来做学术研究,因公护照就是办不下来,因为拿的是因私护照,所有费用都不能报销,想想回去报销就头皮发麻”(哈哈哈哈,天下苦报销久矣)。
作者记录当地的日常,让读者感到有趣。民族仪式上,所谓表演民族文化特色的往往不是真正的当地人,而是那些认为可以代表当地人的文化人。民族传统的式微,小农向农业生产者转变,资本主义咖啡进入,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教堂如何把配置性资源转化为权威性资源。
这本书也指出了一个传统的悖论:祭祖阿卡人越是强调保留传统仪式,就越没有出路,因为太复杂、太花钱;国家意志下,村落政治的组织安排上,传统社会的政治权威人士丧失或部分丧失其权威性。
在这里,少数族群并不是运用“不被统治的艺术”来进行逃避,而是积极进入国家制度性框架。“当人们奢谈边缘地区山民的各种自由、幸福、乃至香格里拉的幻想时,很可能只是对自身面临的各种不自由的一种批判而已。很难说是这些处江湖之远的山地民族生活状况的真实表达。群落之间,依旧有竞争。”
这本书在我看来,最有价值的是重申某种常识:国家不应成为目的本身,而只应该是手段,是维护社会秩序与保证人们自由发展的手段。原本游离在国家之外的民族,更可能是“把政府看一个工具,既不是赐惠和送礼的人,也不是盲目崇拜和为之服役的主人或神灵”,而是更关注国家能做什么,来谋求自己的发展。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