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篇幅不长的书,却尽可能从选材、工艺、表里之间介绍了一件小事。一件有可能未来越来越小的事,这就是做书。动词“做”用的非常精妙。内容似乎是关键,好像书籍本身包括装帧、排版、纸张我们都丝毫不曾在意。事实是什么样的呢?
书,其实是做出来的。一页页的阅读之所以如此流畅,是因为阅读的书本身字体、字号行距适宜,排版流畅。正因为没有一点突兀之感,才能丝滑阅读。这种美好的体验都来自于“做书”,做书的秘密则藏在本书第一章到第六章,严格来说“校阅”或许也不止于做书的范畴。“做书”环节隐藏着一个平日被机械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掩盖的传统词汇,就是“匠人”。
在阅读本书前,很难想象“匠人”竟然是现代化生产中依然存在的。当电脑控制生产精度已经达到1%以上时候,“匠人”还会存在吗?在“纸张”部分中这个问题得到了回答。在某种意义上黑箱并未被完全拆解,匠人与工业化是并存的。这一点在“秀英体”的诞生中同样可以窥见。印刷的历史沿革本就是一种标准化、机器化取代人工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竟然有逆流的时候,可以说惊喜满满。
如果说字体、印刷、装订等是做书中的“硬“工艺,那么校阅或许在一定程度上算作”软“工艺,而设计则称得上”软硬间距兼顾“。作为软工艺的校阅,之所以软是因为它无法触及。虽然一本书中处处有校阅的身影,但是却并非实体化的。校阅这个环节也是阅读本书中新鲜感最强的。且不说松本清张的时刻表诡计令熟悉的校阅难以相信,仅仅是校阅在某种程度上还承担着”创作“功效就让人震惊了。或许没有校阅,推理小说的阅读体验将大打折扣。
装帧设计部分,日下润一先生所说的”书这个东西呢,不论多么无趣的内容,总会有一行是写得好的“这一观点既是他本人的从业要点,也能代表无数人阅读的真实体验。而一想到我们这样的真实体验,竟然能够在书的装帧设计中体现,就忍不住激动。当然,更进一步,或许正因为每个读者觉得有趣的句子各不相同,一部书才因此有了广泛的受众。
本书最后两个部分讨论了“版代”和“童书”,这两个内容可以视作做书的集大成了。版代沟通了书的空间界限,而童书则突破了书的时间界限。大人写就的童书为什么能打动儿童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困扰着我,如何在天真烂漫和装嫩间不失衡是个困难的选择。而Kiki“母亲”角野女士的水平线理论或许能提供一个思路。
版代的故事则早已不仅仅是做书了,甚至是一个复杂的现代商业运行案例了。
这就是一本书的诞生,软硬兼备。不起眼的每个存在都是让读者能顺利阅读的关键。如果某一天真的不再有有纸质版书了,应该会非常寂寞吧。由此看来,一些以书本身为诡计的推理小说存在还是很有价值的,当然这类书的存在也让人感叹“很日本”。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