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顾德民的《生而为男》试图从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分析男女二元对立形成的本源和起始,并提供合理的答案。
对于身处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人来说,至少应该尝试阅读这本书,以期从不同角度获得答案。
每个人都曾对当下社会中男女性别的差别待遇现象感到困惑:为何在某些地区男性的犯罪屡禁不止?为何女性在某些领域必须接受低人一等的待遇?法国女作家波伏娃早在1949年发表了著名的社会学著作《第二性》,但问题至今仍未解答。
关于男性的科学解释近年开始发展。清朝末年的中国著名革命家梁启超据说曾为自己移植猩猩睾丸,试图返老还童,但结果大家都知道。由于这一结论已被医学证伪,但在大众的普及知识中仍影响着对男性的刻板印象。
众多社会文化中存在着对男性攻击性的美化,甚至强制化。例如,在青少年男性中存在同辈社群,不够英勇的男性会受到排斥和打击。成年男性对于被视为娘娘腔的男性表达公开的敌意或挑衅也被社会文化默认许可。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中,男性被迫成长为推崇暴力和所谓狼性文化的性格,他们失去了以平等自由方式表达自己的选择。
中国当前社会对父亲和母亲的刻板印象造成了大量丧偶式婚姻,男人被认为不应过多承担抚养婴幼儿的责任,而抚养工作成为女性天然的义务。这一概念即使从自然论的角度也很难解释,因为动物界中有照顾幼崽的动物比比皆是。这种来自社会达尔文理论和传统文化混合的理论成为部分男性逃避责任的借口,同时也使孩子和男性失去了更多共处的机会。
自2011年以来,中国男女关系的对立因民法微妙的改变已愈发明显,1950年后取得的革命成果已不复存在。男人通过财力换取被物化的女性这种思维在新生代中盛行,而女性在职场和社会环境中遭到更苛刻和普遍的待遇。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男性地位的提高并未提高整体家庭的福利水平。
总而言之,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我们仍用晚清时期的科学水平和1949年前的道德标准来衡量男性,并将其视为更暴力、愚昧和不负责任的存在,这对双方来说都不是公平的标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