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知”一词出自《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意即:有的人生来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朱熹集注:“困知勉行者,勇也!”)
《文化困知录》是已故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生前的学术札记和治学随笔,全书分为六大版块,涵盖中国古代文化史释义;近代新概念、新名词、新术语的生成和演变;中华文化生态智慧;绵延五百余年、此消彼长的明清文化;中日文化交流与交际;治学回顾。
继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之后,近代西方人士将科举制度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书中系统总结了科举制的前世今生与利弊得失,将这种存在了1300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从诞生至消亡的全过程诠释得入木三分。
概括来讲,科举制起源于隋朝、确立于唐朝、改革于宋朝、中落于元朝、鼎盛于明朝、消亡于清朝,一度领先于西方世界,在近代西方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建立文官制度之前,科举制很长时间内都是举世公认的先进人才选拔制度。
其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便于朝廷从民间选拔有用人才,整顿吏治,打破世袭门阀垄断的陋习。相对于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是一种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方法,极大程度上完善了用人制度,对于隋唐以后的古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通鉴纲目》中,历数宋代之前的各封建王朝,将夏、商、周、秦、汉、晋、隋、唐,立为正统,认为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等都不具正统,更遑论因分裂而被划归为无统的周秦、秦汉、汉晋、晋隋、隋唐之间的朝代及纷乱的五代。
现代汉语中,“正统”一般解释为人民对律法或政权同时在道德哲学中,常被解读为一种由人民授予其统治者对进行一定程度管理而维持社会基本运作的权力,其基础是人民同意现政府组成的合法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理解中,“正统”绝不仅仅只是“合法性”这么简单,而是包含了中国特有的古典哲学思辨思想。由此可见,今天那些不太严谨的历史剧中所谓的“正统”思想对于古人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