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习惯,每看完一本让我感到心情沉重的书,会过段时间再考虑要不要写点什么。有时候就不写了,因为阅读带来的感触已经逐渐淡去。偶尔几本还是愿意再回头翻翻,抒发一些或矫情或沉痛但绝对认真的感想。
《秋园》就是这样一本书。它写尽了一个女人的一生,颠沛流离中她完成了所有的身份转换,从女儿到妻子到妈妈。89岁高龄离世后,女儿在秋园的口袋里发现的字条上写着这么一句:“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
秋园认为的下场应该是不圆满的。我不知道别的读者怎么看,书中对杨仁受的刻画看上去都是正面的,没什么不好的描述,但我觉得他就是窝囊。也不完全是贬义,更多的是他空有一身正气一脑子道德仁义,终究是纸上谈兵。而且在生活给他一次次上了课之后也没怎么吸取教训,甚至在秋园差点被恶人强奸后让她自行了断,因为她不干净了。可杨仁受一直就在不远处躺着呀,他躺了那么久是谁不离不弃好生照顾?再往前说,婚后二人刚到湖南,他干啥啥不行。是谁担起了照顾一家子的责任?杨奶奶写得真是含蓄,给足了父亲体面,同时也让读者看到秋园的痛。类似的痛我相信在秋园和仁受的相处中还有很多。青年秋园有没有感慨过自己的婚姻呢?身为人妻,她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但到底得到多少,我不敢说,也没资格做这个判断。
中年丧夫之后,秋园带着两个儿子辗转去了湖北,改嫁他人。在这第二段婚姻中,她失去了最小的孩子,给本就命途劳苦的她致命一击。“这一年,秋园五十多岁。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人生三大悲事都让她摊上了。”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寻苦命人。我相信这是压垮秋园的最大力量。在这之后消沉许久,好不容易强打精神振作起来,第二任丈夫也走了。自此之后,秋园再不是谁的妻子,她选择回到湖南乡下的老屋。在那里,秋园遇到一些故人,都在各自坚强而孤独地活着。而同样坚韧勇敢的秋园更多时间还是守在老屋,等待着傍晚归来的孩子们。兄弟俩出门工作的时候,她就一天一天守在这里,“尽管兄弟俩如此辛苦地来回,秋园仍要一整天一整天地守着山林深处这一栋屋子。如果没人在屋前田头做事,老屋里就静得只剩下风。”
同一段时间里,秋园的女儿也做了母亲。如同秋园,如同世世代代的女子,之骅在离开母亲的偏远小城求学、落户、嫁人,构建了新的生活。但她的人生似乎也未曾改变——穷尽半生所追求的,依然仅仅是为了活下去。命运给她安排了与秋园相似的角色和轨迹,直到之骅动笔之际,才是这个家里两代女人自我救赎的开始:
“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阅读带给我的影响已经从自我构建逐渐向外扩展。我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乐于看到不同的事物,继而再回到自身,对身处的社会和时代产生一些新的感悟。秋园与之骅的一生不就是当代女性的前传吗?最起码我们很多人已经走出来截然不同的属于新时代女性的人生道路。所以秋园说自己落得如此下场,我是不认同的。我想和她、和千千万万个秋园之骅说一声感谢。少了她们任何一滴水,都不会有如今的人类历史长河。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