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两天看完,速度很快。查了一下豆瓣,没有看到比较惊艳的书评。
有褒有贬,但都似乎切不到重点。说一下贬。确实,作者开篇就说,这“书”实在不是什么思维缜密、逻辑严谨的作品,只自己接触内证这个领域,有一些散乱的心得记录下来。没想到会被整理成书,以如此“正式”的形式推向大众。这一点,而言,确实是和某些批评是相应的,读者期望的是完备的作品,但作者只提供散乱的知识点(姑且先不论内容对错)。除了第三部分是比较有条理的经络与星宿呼应,第一和第二部分的思维过程显得比较口头话——不是说用语随意,而是说文字的东西毕竟和说话不同。说话可以东扯西扯,思维跳跃,但是落于文字时候,最好还是把这些跳跃的部分同样书写,让每个知识点有迹可循。
此外,作者的行文用语习惯似乎是十几年前的风格(最早出版是2009年,没准了),在2023年看来,确实有点老气和拘谨。当然,这是次要的,关键是作者每每想用一些现代的话语来解说古代先哲的理论和心得时总是难以得心应手,比较生硬。这一点可以参考近十年的各大网络小说(比如《修真四万年》等科技+修真题材的作品,他们都有大量的从现代科技角度探讨灵气、神通之类的东西)或者去Bilibili,上面也有很多讲这类知识的up主。
所以看来“翻译”这个事情不好做,如何把古文翻译成中文,如何把古代的修行体会翻译成现代语句等等。如果说不清,读者也看得不三不四。
说一下褒。我自己虽然是传统文化爱好者,但并没有学习很正式的“内证”。但是不妨碍我从其他角度切入(筋膜学说和儒家自修),判断作者描述的方向是对的,但内容上我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
首先,内证是什么如果比较直观一点,就是“内视”,可以看到自己身体内部的状况。这是最粗浅层次的东西,也是每个人经过练习都能做到的。这一层次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常见:厨师不用拿测温枪,只要伸手一探就知道锅已经烧热;老师不用抬头/回头,只听声响就知道是哪个学生在开小差;中医不用问诊,看脸色就大概判断出病情……这些是“觉”,对生活的觉察,对工作的觉察。当这种觉放在体内,就是内证的“开始”。
俗话说“动一发而牵全身”。这个话术在结构治疗里就是牵扯一条头发都会带动整个身躯的筋膜网络变化——当然,我水平还远没那么细腻。其实当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也会发现很多东西,比如说高低肩、富贵包、XO型腿等等。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真是日用而不知。
但是,即便对于身体的关照到了“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的地步,还只是内视的第二段功夫(第一段就是肉眼所见的种种)。用作者的分类方式,第三阶段是慧眼,第四阶段是法眼,第五阶段是佛眼。第三阶段开始,就是偏向“无形”的东西,比如说人际关系、万物因果这种。第四第五,我还没到水平就不说了。
然后,书里面的内证,也基本以第二阶段的东西为主。第二阶段里面根据修为水平,能见到、证到的东西也很不同。但是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用现代医学去表述,比如经络、穴位等。所以市面上基本没有相关资料,或者说这些内容大多停留在圈内人口中。
对于我而言比较直观的收获是,作者把“有”和“无”做了一次新的解释。这里的“无”并非绝对的虚无(那个或许是第5层的东西),而是看得见的物质世界和看不见的世界的一个桥梁。好比如说,现代弦理论认为万物不是由粒子组成,而是一条条的“弦”。弦到底是物质还是非物质呢这个比较难说。但它还是“有”东西的,作者在全书第一部分就是讨论这种物质以外的“有”(相对可见物质而言,它已经是“无”),通过内证,展现这种“无”的种种现象、运动、属性。就好比我们看不见空气,但是可以测量成分和日常使用。
此外,这一部分内容刚好和前段时间看漫画《一人之下》里面提到的“内景”基本一致——作者内证的种种,都是体内“景象”。当然,内景往深了说,就到第三层的东西——也是比较危险的东西。第三层就涉及一些精神状况、个人经历、个人性格等等。所以有篇豆瓣书评怀疑作者所见的东西可能只是基于心理暗示——好比古代修炼者丹田所见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