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按两条主线发展的。一条是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另一条是经济学的应用研究。
在经济学传入中国之初,早先面世的成果主要是教科书和译著,此后陆续有专著面世。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学研究成果日渐增多,研究走向纵深,成果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也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王东京著《经济学底层逻辑》应运而生,在回顾经济学理论方法研究历程中,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对经济学理论的挑战。
并非所有的现实问题都能通过经济学寻找合理的解释,但经济学在解释现实问题中不断得到了理论的丰富。正如稀缺一开始认为生产是解决稀缺的最好途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比生产更重要的是生产要素,而生产要素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使生产不仅不能很好地解决稀缺,反而使稀缺变成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
如果生产不能解决稀缺,那么生产之余的分配能否让稀缺的程度减轻呢。为数不少的经济学研究者尝试着新的思维方式。很遗憾,他们又一次失败了,比起生产要素而言,分配方式则显得更加多元化,没有一种分配方式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经济学底层逻辑》给读者的启迪在于,它承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可行性,但它并不断言“公”还是“婆”更有理,因此我们在回顾经济学理论方法研究的同时,更应该从现实中找到答案,而不要相信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学科研究,可以让你懂得更多、看得更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