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看完,生活还要继续。大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书上的内容就会被忘记得差不多了。那么杜尚的作品能给人留下什么呢。
在20世纪之前,一幅美景的画作被称为美,如果带有一些神秘色彩,更能激发观众的想象力。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将真善美中的“美”和“善”分离开来,《拉奥孔》将痛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些概念非常复杂,对于美和艺术究竟是什么引发了20世纪一波波的艺术流派的争论。这些争论与哲学、数学和物理学有着相互关联。印象派画作中的像素与物理世界的分形几何开始引发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思考,量子力学引起了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四维世界的存在和流行启发了立体主义派别,创作了一些投影式的作品。
从二元的角度来看,过去是“视网膜”主义,而现在则是抽象主义。视网膜主义的本质是,一幅美景来自于眼睛所看到的,并反映在画作上,所谓的“表象之表象”。经过两次投射,自然物体不可避免地会被扭曲,而且眼睛的局限性很大,很容易被欺骗。抽象主义的重点在于,对现实物体进行思考和提炼,恢复到自然物体本身的样子。虽然常说“艺术取自生活,高于生活”,但实现这一点的“途径”却令人费解。第一种途径是模仿,模仿油画的绘画技巧,模仿摄影的技术,创作自己的作品;第二种是组合,将物理概念和艺术形式结合,创作立体主义画作;第三种是后现代,反对一切权威,反对一切标准,认为只要一件事很“酷”,表达想法的作品就是好的;第四种则是杜尚式的,他不将自己归于某个特定派别,normalguy是在规则之下创作,后现代是在规则之外创作,而杜尚则在规则上下进行创作。
总的来说,艺术作品的好坏并不是由当代人评判的,而是由后世的人评判的。就像一些热门商业电影,如今票房很高,赢得名利,但二三十年后就无人问津了。这一悖论困扰着画家们,因为根据这个标准,他们无法与真正的观众进行沟通。这种“面向未来”的方式只存在于艺术家的思想中,或者仅仅存在于一个小圈子内。杜尚和福柯对我影响很大。在他们之前,我基本上不去看美术展,也很难评判艺术作品的好坏。通过他们的作品和处世哲学,我逐渐形成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我对艺术的感受是:艺术无所谓权威,太过明确的规则不能称为艺术,艺术必须是在沟通和理解中产生的;艺术也不是随意的,虽然艺术没有明确的鄙视链,但不是随便一件物品,或者是小孩子随便涂鸦就是艺术作品,需要一些与艺术理念和艺术技巧的训练。
最后,思考一下如何过好生活。过去两年我买了很多书,虽然评分还不错,涵盖了各个领域,但是看完之后总会感到重复,对重复产生了一种瘾,陷入了无法自拔的过滤气泡中。看完之后把书放在书柜里,搬家的时候成了负担,而且知道自己应该不会再去读第二遍,所以开始送书。这本书也是如此,看完之后就立刻送出去了。当你占有一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真正价值,也就是它的实用功能已经消耗殆尽了。艺术作品也是如此,应该让更多的观众去参观,而不是占有它们。
最近早上去厕所的时候,由于厕所比较潮湿,总能看到蚊子停在瓷砖上或者天花板上。我脱下拖鞋,一下子就拍死了一只,效率非常高,蚊子的尸体留在拖鞋的底部。在这期间,我想画一幅画,叫做《洞洞鞋下的蚊子》,用一双又能穿又能随时使用的拖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