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指出,概念只是概念,不是现实。然而,概念可以成为解释和说明现实的有力工具。这本书主要提及了三大概念,即厌女症、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和同性恋憎恶。这些概念是否能够真正解释当今现实并引发深思,我觉得它们做到了。
我是在豆瓣网上了解到这本关于女性主义的书的。一开始,我只是觉得这本书在豆瓣上评分很高,应该不错。于是我购买了一本来阅读。随着阅读的进行,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对于作者来说是不愉快的。同样,对于读者,无论男女,尤其是男性,会带来不愉快的阅读体验。因为这本书所论述的,是众人不愿意正视的现实。”对我来说,阅读这本书整体体验并不愉快。除了作者提出的一些新概念和对它们的解释以及大量引用的资料文献,整体语言稍微有点难懂。稍微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大量使用白话,所以我还是能看懂。难懂是因为作者引用了很多术语繁琐的文献以及大量文献作者的名字。(我想这可能就是这类著作阅读起来令人苦恼的原因吧,但好在它相当严谨)。除此之外,不得不说,这本书还是让我进行了一些思考。比如,男人成为男人并不是因为女人,而是因为男性集团的认可。那些被称为“异化的男人”的人很难得到男性集团的认可,因此女性化的男人会被排斥在外。(这本书后面又提到,“变成同性恋”并不等同于“变得不是男人”)。这让我联想到,现在社会上被称为“娘娘腔”的男性,那些举止像女性、喜欢化妆的男人总是被男性集团所嫌弃,这与书中所说是相吻合的。当然,如今我们社会倡导多元发展和包容性,那些举止像女性、喜欢化妆的男性并不一定就是“娘娘腔”,大家渐渐接受他们,有时还愿意成为他们。但就整体概念而言,这些概念已经在很长时间内占主导地位,并且将来也将继续占主导地位,尽管内容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
《厌女》的核心概念就是“厌女症”。什么是“厌女症”,具体表现是什么,男人和女人的厌女症分别是什么,这是本书主要讨论的主题。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再次意识到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男人总是主体,女人总是客体,女人的价值由男人决定等等。这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厌女症”。如何促进两性平等,与“厌女症”进行斗争,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最后,我想以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语:“改变生活习惯并非易事,但认识到那不是宿命而只是习惯,总是好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