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店看到这个标题配色搭配令人眼前一亮,价格也并不贵,我二话不说地就买下了。因为我本身就对男性感到厌恶,我还计划读完后和我那“厌男”的闺蜜分享。
然而,在读完前言后,我对这个作者的写作水平产生了怀疑:“如果所有女人都厌男,我们将组成一支盛大而又华丽的狂欢队伍。我们会意识到(或许一开始有些痛苦)原来自己根本不需要男人。我相信,这样一来,我们可以释放出意想不到的力量:它远远超越男性凝视与男权支配,凭借我们自己即可完全绽放。”——《我,厌男》前言中的这句话就像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类似于“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甚至比这句歌词更加不合逻辑:“如果每个女性都厌男,男权社会就会土崩瓦解”。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
不可否认,女性需要男性。就以最基本的劳动力和生育力来说,男性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房子是由谁建造的?粮食是由谁种植的?男性之所以能推翻母系社会建立父系社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男性的生产力优于女性。
“盛大而又华丽的狂欢队伍。”还有书的封面上写的两句:“他们在颤抖。请你们记住:是我们让他们颤抖起来了。”“他们正在坍塌,而我们很快就可以在旧世界的废墟上跳舞了。”这些话说得太可笑了。因为我读的是中文版,不知道翻译是否需要负责,但在当今男性势力强于女性的现实下,女性还没有取得胜利,甚至连平等权利都没有实现,就在那里狂欢跳舞,无疑会遭到男性的反击。作者在文章末尾提到自己出书后遭受到男性攻击,正是一个例子。
我有这样一个观点,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一个了解女性主义的男性朋友的启发。他问我一个问题:假设一个班上最弱小的同学经常被最强壮的同学欺负,他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自己被打。
一是告诉老师,让老师教育他打架是不对的。
二是暂时讨好他,与他友好相处,然后秘密地锻炼自己变得强壮,再去打他也可以。
但是,如果自己毫无实力,却非要与别人对抗,最后只会被打得更惨。
他说上野千鹤子的书中充满了“厌男”思想,可以感觉到作者将她自身对男性的偏见当作事实来写,缺乏客观性和逻辑性。我之前读《厌女》这本书时没有这样的感受,但是读《我,厌男》时,我完全感觉到这种主观性太过明显。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不叫《厌男》,而叫《我,厌男》的原因。它几乎纯粹是作者站在自身角度吐槽和宣泄愤怒情绪的一篇文章。
在生活中,我也和闺蜜一起吐槽男人:“我今天被某个男人恶心到了,明天又被另一个男人恶心到了,原来你也被这么多男人恶心到了,男人都是大猪蹄子,真讨厌,再也不要为男人付出爱了,男人不值得。”但是,我们明白这只是吐槽,它以偏概全的逻辑是错误的。况且,难道就真的不存在那些意识到自己存在某些缺点或看到对女性不公正的地方后尽一切可能去改正、为女性发声的男性吗?当然存在,只是很少见而已。
如果我们希望改变世界,单纯地发泄愤怒是没有用的。如果一个女性主义作家用这种缺乏逻辑的煽动和口号来宣扬女权,只会让人产生“女权=女拳”的错觉,使矛盾更加激化。
就像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芭比》,很多人认为它很好,因为它表现出了“女性主义”。但在我看来,它只是在喊喊口号。整个电影的中心句直接以一段母亲的演讲形式展现出来,实在是与主题和剧情脱节,缺乏深度,甚至有点资本家蹭热点赚票房的嫌疑。这本书和《芭比》如出一辙,我看到豆瓣书评的第一条就是出版社为这本书写的广告。就连作者自己也说:“这本书里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我所提出的只是许多女性思想家长期以来一直宣称的传统观点……唯一的优势可能在于价格便宜,读起来轻松。它是一扇敞开的大门,里面的那个世界集想象与实际、虚构与理论于一体,静候好奇的女性(和男性)前来探索。”
好吧,如果假设它的目标受众是从未接触过女性主义的女性,通过喊口号来吸引那些生活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觉醒,那我无话可说。但我希望更多的人不要因为这本书贴上了“女性主义”的标签而给予五星评价或者一星评价。我希望有更多的女性主义研究者能够从逻辑和学术的角度客观中立地分析女性问题,而不是用情绪化的言辞和煽动性的口号来宣扬女性主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