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与一位京剧武行的演员朋友聊天,她提到时届中年,最近想要在京剧艺术上继续做出一些提升。我忙问她是不是要找老师学新的戏了,她否认;又问她是不是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高难度的技巧和动作,她依然否认。我恍然大悟:“你是说要修内功,去理解这门艺术背后的精神。”果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中国的传统艺术,只要经得起推敲、得到主流承认的形式,到达一定的境界以后,无一例外地需要由内而外地修炼精神。甚至认为精神的价值远远高于艺术的表象、超越艺术的形式。陶渊明将琴挂在墙上而不弹奏,别人问他原因,他答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世说新语》)流传至今。
这也是为什么徐复观先生的经典著作《中国艺术精神》多年以来始终摆在我案头的原因之一。不止因为我对先生严谨治学、渊博学问和发散思维的敬佩,也因为这本书的题材立意本身,符合也引导着我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一贯期望和理解。
徐复观先生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绘画,提炼精神的源头出自画论和画史,兼及中国音乐,这样的排布出自其立论的核心:“中国文化中的精神,穷究到底,只有由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孔子所代表的是道德与艺术的统一,庄子和玄学的玄远淡薄则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基底。
作者认为原始艺术可能是人类精神文化最早出现的形态,而音乐是人类中较早出现的艺术。根据《周礼》等典籍的记载推测,音乐曾经是古代教育的中心,但从“礼乐并重”到音乐的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是到了孔子才实现的。
而老庄所建立的最高概念“道”,正适用于由舶来词“艺术”衍生而来的今日的“艺术精神”。虽然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起步并没有艺术的去向,但其对于人生的修养境界正是与伟大艺术家的最高追求所统一的。在起源方面,有些思想的启发直接源自于艺术活动;在理论的阐述方面,美、理、全、纯这几个概念,以及思想上的“游”、心斋的静、虚、明,“情”的共感等等,将艺术精神完整呈现出来,正是意识的艺术创造本身。
与庄子的理论相对应的,以中国画为代表的艺术具有注重气韵、用精神创造对象以描绘人与自然关系、推崇“逸”的格调和精神的陶养等特点。作者以扎实的学问基础,提纲挈领地阐述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理论和相应的实践,可以作者认为是过度拘泥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区分而忽略了人生境界和艺术意义的原因,其中最显著的体现就是画论方面的堕退。
辽宁人民出版社的《中国艺术精神》我已有2019年版本,但此次2023年新版的装帧依然深得我心,所以不由得再入一本“洗版”。到手还未来得及多做比对,大体并没有太多差别,但定价反而从之前的99下降到80,装帧排版也更精致许多,对读书人而言无疑是一大乐事和幸事了。
(2023.08)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