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或许是不实用的,却是有价值的。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开枝散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换出不同的类型,传播至更辽阔的天地。
在《天真与自由》这本书中,作者以时间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艺术,帮我们建立起一个可以自足的中国古代艺术脉络,并对了解每一个时代的精神有所启发。
内心诗性、万物终逝的悲凉与对知己的渴望,此三者,是作者追寻艺术的方向,也是作者以为中国伟大艺术的标准。
对于艺术是什么,艺术有什么价值,这些问题人们至今没有统一的见解。然而尽管我们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对艺术的追求,对艺术的探索欲确随着时间的退役而变得愈发浓烈。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很多中国古代时候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可能是通过考古发现的。然而艺术这个概念所涵盖的绝不仅仅只有艺术品,还有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比如说一首诗,一幅画。
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史,其实也是了解通过历史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谓艺术也有不一样的表现方式。
孔子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
一块玉与一个人的品德有什么关系呢或许这仅仅能够通过艺术的角度去理解。人们喜欢那些温润有光泽的玉,也喜欢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以可以把这两者放到一起。
作者说,伦理与美学合一,这样的艺术风格贯穿中国古代艺术,所有的美学特征均与文人的精神气质相互“通感”,真正主流的中国艺术莫不如此。
艺术并不仅仅存在于达官显贵的生活之中,普通人同样可以追求艺术,可以有自己的艺术品味。
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有“苟富贵,勿相忘”,项羽与刘邦见到秦始皇时候,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一个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时代发展的一个进步就是更具有包容性,而且在更大程度上能够展现出公平的特质,在艺术方面同样如此。
对于花朵的态度也能够看出人们的性情喜好,这也是艺术非功利化的价值所在。
周敦颐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艺术上的品味与国人的精神状态是如此紧密相关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去了解中国艺术的由来与发展。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艺术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所追求的艺术的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