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随笔集无法反映陈淳老师的学术水平。如果已经对考古学的发展谱系和脉络,基础的理论框架有了认知,那么这本书介绍的观点大多过于简要,并且很多小文章的内容重复率过高。因为是随笔集,所以内容东一片西一点在情理之中。加之近来关于考古学理论问题的中文文本已经有不少,这本书以其内容对公众来说未必能引起兴趣,实际上不会影响不同背景的读者认为这本书具有一定价值。然而,很多地方存在明显的错误,比如在第64页上提到的“能动性:当今考古研究的热点”把英国人吉登斯误认为美国人,在第145页上提到的“环境、稻作农业与社会变迁”把丹麦人博塞洛普误认为挪威人。此外,同一篇文章中的第150页“草鞋山的16平方米稻田”和“崧泽10平方米稻田”也存在概念上的错误——这表明编辑和校对工作显得有些草率或者缺乏细致,对农业没有基本的认知难以理解。
此外,这本书还有多处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引介和考古研究的介绍存在误解、模糊或者落后的情况。例如,把(至少声称)要解决结构和能动性二元对立的布尔迪厄直接归为和吉登斯同一的“能动性”范畴;认为长江下游到良渚时期才开始强化稻作生产;以及认为农业效率高于狩猎采集效率之后才能取代狩猎采集(与压力论观点相反)。陈淳老师不可能不知道这些观点,因此,我只能理解为陈老师在讨论的效率概念是另一种概念;此外,对初民宗教信仰观念的讨论也显得草率。
那么为什么不去看陈老师翻译的那些Childe、Binford和Trigger的书,而要看这本随笔集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