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一阅读完肯·福莱特的《飞剪号奇航》,就好像耗干我所有的文学热情。在那之后,只是零星阅读了豆瓣荐书团几本书之外,还有因为一直在读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书,绕来绕去始终不能避免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著作,所以将他们篇幅较短的小说硬着头皮读完了。除此之外,再没有碰文学这个领域。
但是这本书阅读过程中,各个文风不一样、描写的事件也不一样,既有网文式行文简单,但又有着上世纪文学那般的气质,使得这本作品集十分适合我这种“文学苦手”来做一个入门。同时让我又一次回到了高中时期那段时光,学校不让带课外书,最为简陋的娱乐方式便是反复地看语文教科书或者是语文试卷中的课外阅读。
范雨素的《“北漂”们的日子》语言轻松诙谐,富有生活气息。其中关于倒卖家具这件事,让我想起《正阳门下小女人》这部电视剧的一些场景。整篇文章最让我觉得幽默的地方便是:“我好想好想参观他们家的别墅,可他们两口子都不邀请我去看一下。”这句话直接将情绪推到顶点。
郭福来的《三个人,一棵树,四十年》、李若的《红薯粉条》在阅读体验上,莫名的让我想起来了莫言的《大风》、《卖白菜》。两篇文章都通过几笔勾勒出农民的生存境况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变化。
施洪丽的《一个四川月嫂的江湖往事》、王成秀的《高楼之下》两篇文章都是以月嫂的视角切入。前者把“江湖”拿捏的十分到位,爱恨情仇、纸醉金迷、刀光剑影这篇故事几乎都囊括了,让人不禁感叹作者的笔力。而后者,虽然没有那么丰富的经历,但是描写了都市中产与底层之间的差距。
万华山的《我在东莞演坏人》让我感到电视感,虽然从没去过东莞,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总能让我感到他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可能是年初的狂飙对我产生了影响)。
徐克铎的《媒人段钢嘴》和李文丽的《我的母亲》对于农村的描写是与郭福来、李若用了不同的手法。这两位是以“我”-“农村”-“社会”三个角度去描写,让人认识到农村与城市的差异。而后者则是通过第三人称视角描写,向读者展现更为“现实”的农村,以及农村之中的复杂性。
苑伟的《暗夜前行》让我很难说些什么。因为可能这就是大多数做生意的人,忙活半辈子,只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在这本书中,九位作者,十四篇文章从农村到城中村再到市中心,描绘了众生百态,世俗万象,将上世纪90年代铭刻在这些文章之中,我们可以从中窥见的并不是单个人的体验,而是一段历史。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