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B站认识的梁永安老师,金句频出,经常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日常》这本书也没让我失望,它不仅一个个“堂·吉诃德”冲锋陷阵,绝大多数死于风口浪尖;一代代桑丘随时等待,一面嘲笑着倒下的勇者,一面准备收获侥幸成功者的果实。
因此,英雄的“堂·吉诃德”们是用来刻在纪念碑上膜拜的;而平凡的“桑丘”们才是生活的主体,享受着胜利的果实。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堂·吉诃德,但大部分人最后都活成了桑丘。
02真诚探索,用“自然的眼光”连接世界
梁老师不仅通过照片分享了他的旅途见闻,还推荐了一本摄影集《美国人》。
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正是以这本摄影集一举改变了现代摄影的方向,奠定了其在摄影史上无可争议的大师地位。
《美国人》并不讲究对焦、平衡、黄金分割等传统摄影标准,而是用自己的摄影方式拍摄美国人。梁老师认为,这正是弗兰克极为可贵的文化选择。
他极为钦佩弗兰克的人生态度:“他将人与时代的关系诠释到了一个明亮的境界”。
在梁老师看来,弗兰克是一个真正的摄影人,作品“没有任何的矫情和伪饰,更没有摧毁性的美化”,最大程度地记录原本的世界,更用自己的纯粹照亮了一个生命原理:不是用时代来成就自己,而是用自己来造就时代。
在这里,梁老师也传递了自己的摄影态度——“只有用真诚持续的探索,才能找到融入真实世界的途径和方式。”
正如29张摄影作品中的山河大地、人间烟火,自然且真诚。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活在“滤镜”里,照片不修一番,就不能发出去。
可是,摄影的本质是记录当下,获得生命的连续。如果过滤掉了原本的真实,又如何连接过去和未来
03没有什么比抛弃自由更可悲
在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是奇幻的童话是生存的残酷抑或是信仰的力量
梁老师看到了少年派的独特:不满足于“约等于3.14”化的生存,而是勇于追求“无限变化,无限不循环”的人生未知。
当无数旅人停靠浮岛,沉醉于安定和满足,梁老师看到了死亡的真相:“死亡就是对未这个无理数的放弃,把生命固化到能计算清楚的得失中”。
抛弃了对未来的热情,丧失了继续前行的勇气,虽生犹死。
当少年派离开浮岛,他看到了自由的可贵:“没有什么比抛弃自由更可悲,而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跨入丢失进行时。”
这种自由,不只是身体与物质的自由,更是精神的自由,如思想自由、情绪自由等。
当碎片化的娱乐,正在毁掉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当我们还在讨论“成年人的崩溃要不要藏起来”……精神自由,尤为可贵。
人生而自由,拥有精神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书中还提及了《老人与海》《聊斋志异》《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几十部名著,王小波、梵高等名人,以及《无问西东》《芳华》《敦刻尔克》等经典影片。
每一篇随笔,都以独特而犀利的思考角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认知大门。书中提及的书籍和电影,让我看过的想再看一遍,没看过的想立刻去看。
每一篇随笔,也都在诠释着一句话:“那些多彩的人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