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趣的科幻中篇小说合集。作者对基础数学很有了解。
在第一篇《闪光》(luminous)中,作者探讨在不同数学法则下成立的命题。理论上说,现行的数学公理体系是不完善的,我们常用的数学公理是建立在zfc体系上,在相应的公理假设不成立时,数学就会出现悖论。正因悖论的特异性,作者幻想了某种与人类共存的高维生物适用于另一种数学体系,而与人类展开了公理边界的攻防战。虽然小说情节很有趣,包含了生物编码,光子计算机,以及对中国科学界的不切实际幻想(目前上海并没有超级计算机,长三角的超算中心位于无锡),但数学公理是如何如何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作者并没有详细说明,因为确实这很难想象。
《三体》中歌者文明可以将物理法则作为武器运用,二向箔的视觉效果很震撼。但数学法则如何作用让一个世界的人们计算出1+1=3那光子计算机(如果还是基于二进制的话)的运算原理都不成立了,那如何验证命题成立与否呢?毕竟数学本身就是建立在逻辑学上的,改变数学的公理法则会影响到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就个人而言,数学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世间的运行原理。一切皆可以被定义,只要符合逻辑,一切皆可推导,而并非探求世界运行的法则的工具。物理学中有许多无法通过公理体系推出的现象,例如四大基本力,物质的本源,宇宙的外围。而目前主流数学中的所有定理都可以通过zfc公理一步步推导出。这与物理这样的实验学科差别还是巨大的。作者最后还是想象了高维生物与人类和平共处的结局,而不像大刘那样团灭,或者“毁灭你与我何干”这样的悲剧结局,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类文明是抱有强烈的乐观情绪的。
《学习成为我》(learningtobeme)和《亲密》(closer)都是基于相同的世界观,即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宝石计算机。在人成长到30岁之前,宝石会学习人类的行为,存储记忆,在人脑因生理极限开始衰退后替换原本的肉体大脑掌控人生。《学习成为我》中主人公害怕进行替换,但在周边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替换后他茫然了。在周围都是宝石大脑的情况下,他的肉体大脑显得格格不入,并且替换后的人们似乎与之前并没有什么异样。于是主人公选择了进行替换。结果在替换手术的前一周,他突然发现自己无法掌控自身的行为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肉体被“宝石大脑”操控,与人交谈,求爱,寻欢,然后接受手术。但结果发现“自己”其实就是在宝石大脑中,而这一周不同步的行为才是被真正的肉体大脑所控制。主人公再一次陷入失落,认为自己谋杀了“另一个自己”。这是科幻小说中常见的“自我意识”的探讨。即,什么是“我”?如果我是寄宿在这具肉体上的意识的话,那是否意味着肉体能够被植入意识,并且意识能否被认为创造出来?本文中作者采用了2000年代初(在2010年代重新热门)异常热门的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理论阐述如何创造意识。这个想法在当时看起来很有说服力,但随着OpenAI的大模型研究逐渐深入,大模型的意识问题似乎依然是空中楼阁,即,机器通过模仿人类是否能够真的成为人类。这又涉及到忒休斯之船以及机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问题,这里就不展开了。
《亲密》的中心思想则比较明确,即夫妻间再怎么亲密,维系他们之间情感的纽带依然是神秘感和疏离感。如果我与另一个我生活,因为我太熟悉自己了,那这与一个人独自生活并无区别。
小说集中最核心的,也是书名文章,《祈祷之海》则探讨了信仰与科学的联系。说实话,小说背景中对圣约星的描述总让我想起《普罗米修斯》和美剧《异星灾变》。毕竟宗教在欧美科幻文坛一直是举足轻重的,无论是克苏鲁还是银河帝国,宗教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是深刻的。小说中主角马丁通过溺水,感受到了神的代言人贝阿特丽丝的爱,而上大学之后,发现海水中存在某种浮游生物排泄出的特异因子,这会使人产生迷幻效果。在基本不相信贝阿特丽丝的情况下,马丁走进了一处“圣泉”(实际上是特异因子富集的泉水),他再次感受到了神迹。小说反讽了长久以来西方世界盛行的宗教,教宗通过迷幻药布道宣扬神迹,事实上只是谋求一己私利罢了。但圣约星的人类确实不是土生土长的生物,确实可能是来自其他星球的人类播种的文明(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