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千鹤子老师的《厌女》是我读过的一本无比庆幸的书。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许多以前感到奇怪的事情的答案。因此,我觉得写一篇书评来整理一下思路也是必要的。
男性和女性都对女性感到厌恶,所有人都对女性感到厌恶。这是在父权制社会中成长的孩子们无法逃避的精神陷阱。女性的厌女情结更加深入人心,如书中所述,女性自我厌恶,而男性对女性的厌女表现为蔑视。然而,厌女情结是可以通过后天思维的改变而减轻的。减轻厌女情结的第一步就是发现厌女的存在。
我在记事起就会听到女性长辈说一些类似的话:“你连刷碗和做饭都不会,将来怎么嫁得出去啊!”起初,这样的话确实让我感到害怕。然而,现在我会思考,她们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以及为什么我会害怕。毫无疑问,我们的上一辈在封建思想浓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封建父权制中隐含着对女性的蔑视,这陪伴他们一生。女性们很难抗拒这种蔑视。她们只能像那个时代的所有女性一样,嫁人、成家、生子,并且认为这才是圆满的人生。她们之所以会向后代传授这样的价值观,除了自以为是的“对你好”,还有期望在同性身上找到对自己价值的认同(上野老师的另一本书《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有提到)。换句话说,当后代选择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时,她们会认为这是对她们自身价值的否定。因此,她们希望后代按照她们的人生轨迹,平安无事地度过一生。
而我小时候害怕自己嫁不出去的原因,则是因为成长环境中长辈们对我的价值观的灌输。他们的有意或无意的言语潜移默化地进入了我的潜意识,使我在无法独立思考的懵懂时期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正确的”。嫁人、结婚是对的,“剩女”是可耻的,这是21世纪早期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我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深受其害。
对我来说,他们的婚姻观仍然显得非常奇怪。男性掌握家庭中的经济来源,让女性成为“家庭主妇”,专心照顾孩子。因此,女性在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而男性则可以为所欲为。他们言语欺压,他们家庭霸凌。女性在婚姻中是沉默的,因为所有人都告诉她,她要为孩子着想,忍一忍就过去了,床头吵架床尾和……她们因为对离婚的恐惧和对社会认可的需求,选择了成为被大家称赞的“好母亲”、“好妻子”,牺牲了一生。
我们再仔细想想,为什么她们对离婚感到恐惧?或者说,为什么社会对已婚女性有歧视的观点依然存在?很显然,这是父权制婚姻观的副产品——贞洁观念。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像一种商品,商品需要根据价值来衡量。除了美貌、贤淑、身材以外,贞洁也是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准之一。因此,社会给女性套上了名为“贞洁”的枷锁,教导女性要“洁身自好”,以是否拥有处女膜来评判女性的价值。然而,贞洁只是一层膜,一种身体结构,仅此而已。
贞洁思想的社会影响仍然存在于现代社会。然而,有趣的是,它已经变成了对恋爱双方的共同要求。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常常和身边的女性朋友们谈论婚姻。她们中的大多数都认同“将自己的第一次留到婚后,并要求对方也这样做”。贞洁思想并没有消失,反而成为对男性和女性的共同限制。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坏。
话说回来,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厌恶的方式如今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有了一种更加普遍存在的形式,那就是形成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感到困惑:为什么漂亮的女生比英俊的男生多那么多?为什么青春期的女孩子总是为外貌而苦恼,而男生则觉得无关紧要?后来,我知道了原因,因为男性并不需要关注外貌。社会教育男性,要拥有卓越的事业和出色的能力,去追逐财富和权力;而社会教育女性,要拥有精致的外貌和性感的身材,去分担男性的权力。言情小说也宣扬着这种观点,男性拥有财富和权力,而女性则拥有男性的爱。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上充斥着对容貌焦虑和身材焦虑的传播,告诉女性要美丽,要性感,要具有气质。美妆教程大量涌现,瘦腿瘦腰的方法大受欢迎,化妆品市场也越来越火爆。除了消费主义的影响外,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自己变美是为了什么?只有弱者才需要变得艳丽动人以供人赏玩,但女性并不是弱者。
因此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