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上寻星》作者艾伦·莱特曼在缅因州的一个小岛上消夏,某个夏夜,他泛舟平静的海面,凝望着漆黑的夜空,感受着自己与宇宙的连接。他描述了一种壮阔而永恒的统一,一种绝对之物的征象。这种神秘体验让他感到自己与某个远大于自己的存在融为一体。
这与苏东坡在《赤壁赋》中的描述如此相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令人惊奇的是,一个现代物理学家和千年前东方诗人的感受如此相通。莱特曼感叹着时间的无限,从自己出生之前的久远到遥远的未来,似乎在某一刻被压缩成一个小点。
但这种感受其实属于人之常情,不论是苏东坡还是莱特曼,又或者是我们自己,在某些出神的时刻,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对绝对或永恒与物质性不可相容的哀叹。
莱特曼在《岛上寻星》中介绍,物理学的研究越深入,越揭示了人类与万物并无区别。我们都由原子构成,大脑活动只是神经元的放电活动,灵魂和意识只是一种“幻觉”。
尽管如此,“我依然满足于生命的幻想。我感到自己虽然只是原子的集合,意识随着神经元的逝去而逝去。”人们早就意识到人类的物质性,物理学只是证明了这一点。在面对迟早弥散的终局时,人们渴望绝对与永恒。这种追求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标志之一。
过去,人们认为星星是永恒的,但现在我们知道星星也会消亡。太阳曾被视为永恒的象征,但五十亿年后它也将变成死星。物质性的存在冲击了群星的绝对性。
在物理学中,科学家相信物理法则是永恒的,即使它们在不断修改,许多物理学家仍渴望找到终极理论。然而,在人的内心深处,当绝对之物的象征倒塌时,唯一剩下的永恒是,一切都不会是永恒。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