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书皮封面上的这句话近乎完美地概括了藏在书中各种悲剧背后的原因。书中的角色不算多,每个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关系联系在了一起,其中各样的联系无法被评判好坏优劣。一个人的一生会有无数次与他人的联系,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当我们逃离了社会,也就缺失了一部分的自己。由此看来主动或被动的联系是无可避免的,自出生起,我们的命运就与他人息息相关。
书中故事不复杂,讲述的是一个欧亚混血女孩死亡后,对其家人和其周围人在她死亡前后所发生的事,由此揭示了她真正的死亡原因。书中的主角都无法被归类于某种“典型”的人物类别中,并不是以某种恒定的价值观存在于这个故事里,大家都有私欲,但同时也保有人性的善意。
死去的女孩莉迪亚在父母面前是学业与社交皆优的好女孩。可事实上,她只是一个承载着来自母亲对于医生事业的执念,担负着父亲对于亲密友情的渴望的不知拒绝的青少年,只是一个因为此前母亲的消失而决心满足他们愿望的孩子,只是一个虽然有着蓝眼睛却拥有标准亚洲人长相的同学中的异类。
她的孤独与无助在父母面前是不存在的,她是被期望被重视的那个父母眼中的珍宝,于是“她”在父母眼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和朋友关系友好的交际能手,是一个对科学知识渴求的学习强者。在父母眼中,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莉迪亚每天都和朋友们打电话,莉迪亚可以超前学习高二的物理,莉迪亚可以成为医生,莉迪亚不必学习烹饪知识,莉迪亚......
当她一成不变,当她成为某个词的代称,当她不在被“看见”时,她的坠落与消失其实是一种必然。
可更加讽刺的是,莉迪亚的母亲曾经也被用相似的目光注视——来自母亲的母亲。她被希望做一个像贤妻良母式的女性,希望她能过正常的生活,比如不要嫁给一个黄种人。来自母亲的母亲的凝视,导致了母亲的叛逆——她要活自己,她想要当医生,想要做自己想做的决定,比如嫁给莉迪亚的父亲。但是婚后,因为家庭的原因她被迫一点一点被割舍了自我,成为曾经她母亲想要她成为的样子。一次觉醒,让她选择离开家庭追求自己的医生之梦,但却因为意外的怀孕又回到了家庭,从此她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莉迪亚身上,她让莉迪亚做“她”想做的事——学习理科知识,为将来做医生做准备。父亲的故事虽然并不完全一致,但也是因为家庭背景导致了他对莉迪亚有良好交际能力的期望。
这是某种意义上的讽刺,但也是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现实。在现实世界里我们也会被寄予各种各样的期待,有些人选择背负期待前行,有些人选择随心而行,如果以结果来评判,这二者孰优孰劣实际没法定论,但就过程而言,也许后者是更好的选择。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也许这个真正的自己还没有成形,但是你所做的每一步都为其最终的塑造添砖加瓦。这个“自己”不存在于你死亡前的任意一个时刻,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力去找寻这个“自己”。
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你该是什么样。让自己告诉自己,“我”是这样的“自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