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很棒的书。我是在看《天真的人类学家》时读到张老师的短评,非常赞同老师反对学院派垄断话语权的观点。在这本书中,老师也提出了要进行生命化的阅读,这一点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很能产生共感。在各种专业术语之外,理解人物、进入故事就是很私人的具身的体验。上部的讨论很适合入门,下部精读则需要看完老师提到的书,我想才能更好地理解。
1. “当人文学科致力于构建外在世界的规则、结构、规律与态势时,文学径自抵达了对内心意识混沌与复杂的终极触摸。” (p67) 这一点那些我无法言明的情绪和感受往往都是在文学中才能找到出口,而无法使用理论完全阐释。
2. “不仅语言和世界之间有着巨大鸿沟,就连人的认识能力也无法满足人的阐释欲求……(福楼拜)干脆宣布:我拒绝被清晰地构建、理解与呈现。” (p139)
3. “他们意识到,有时候,自动行为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像病毒绕过免疫细胞一样,绕过了人的自省与良知。” (p190)
4. “(丸山真男)他觉得,人们永远受到无限认知的诱惑,既然人的认识过程是绵延不断的,那么肯定是越往后,认识也就越充分完美。……丸山真男拒绝了王子的思之沉迷。他认为生活在认识与决断的矛盾之中才是我们人类的宿命,而不是神的。我们作为人生存下去就要积极地接受这一宿命,就要对其结果负责。” (p192)
人的认识有着绝对局限性,任何时候我们做下一个判断和决定都会被自身当时的视野所局限。我曾经也认为layback,延迟判断是一件能够提高准确率的事情。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几年前对某些事情的判断和决定,甚至比现在的自己更为清晰和明智。我想,大概人总是处在恒定的变化当中的,所以时机也许比追求准确更加重要。做下判断与决定的那一刻,也意味着参与到时间提供的变化当中,与事件的结果互相推搡。人的力量就在此时体现出来,要么顺从,要么改变。毕竟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能成神,无法完美地解决问题。但我也赞成,当下越是努力地想要知道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越不能知道。事件的全貌会在时间当中慢慢浮现。关键在于,如何去把握这个时间点,并积极地参与到当中去。
这本书我会再次阅读。感谢这个阶段能遇到张老师的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