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1930年代。然而,这本书中出现了很多类似于政治书籍中具有革命色彩的词语,让人觉得这本书有些被夸大。当看到这些词语时,至少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我读了前几章后感觉这本书塑造了一些人物形象,很像《雷雨》中的资本家周朴园,尽管故事情节完全不同,但他们的形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再加上其他短篇小说也有类似的色彩,这使得我对民国时期的资本家有了固定的印象。虽然这本书也描写了一些企业家的优点,比如我感觉吴森普这个人关注国家热爱祖国,他的内心是比较真诚的,他真心想发展好民族工业,这让人感到不错。但总体而言,这些企业家和企业家子女的形象仍然是负面大于正面的。
这样的价值观让人感觉有些被夸大了。然而,如果不了解作者,这样的想法就有点以偏概全。这本书写在30年代,它在红色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说它是将企业家脸谱化的发言是本末倒置的。所以从写作背景来看,在当时的年代,这样的文字可能是对当时当局的反抗和奋进的一种表达,确实是非常出色的文字。
先生敢于发表这样的文章,想必也承受了很多压力,这种行为是值得肯定和尊重的。
可惜的是,我已经读了太多的红色文学,为了应付高考的语文阅读题,已经让我将民国时期的这些重要角色都刻板化了。所以当再次看到又一个这样的角色出现时,内心最深处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反胃,感到很无聊。
对于这本书的文笔,我也不能说不喜欢,也不能说它不好。但当它着重描写民国上海未来努力去讨喜欢,而展现出灯红酒绿、腐败奢靡的景象时,这令人感到不适。还是那句话,我不是说这些描写的文笔不好,而是它描写的场景已经引起了我的负面情绪。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