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叔河先生最新的这本散文集,我早几天就读完了。约定的书评一直没写,原因是紧接着又读了另一本书,而且我在考虑这篇书评是只关于这本散文集,还是结合之前对锺先生的阅读,聊聊更多的内容。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考虑。
我读到的是锺叔河的第一本书,是《念楼随笔》,偶然在书店买的。(这次最新的散文集里也收录了几篇文章。)文章有趣又有学问,有趣的地方在于作者的笔触轻松而负重,有学问的地方在于作者的博学多识,有实质性的内容(最近看到的两篇高考满分作文再次提醒我,写好作文并非我们以为的那么容易),读者在阅读中可以获取知识,拓宽见识。总之,一读起来停不下来。从那时起,我对锺叔河这个作家产生了兴趣。然后我接着读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那本《编辑锺叔河——纸上的纪录片》,之后又购买并阅读了锺先生的其他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我甚至买到了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第一版第一印。因为我有以上所述的种种阅读缘分,我才对锺叔河这个名字有了一点了解。
现在说说这篇书评的起因,《今夜谁家月最明》。这本散文集汇集了锺先生怀念人物和回忆往事的文章。我以前就喜欢读这类文章,也读过一些,比如董桥、张中行,还有季羡林。(张中行先生也是锺先生怀念的对象)不同于他们怀念的多是知名学者,虽然锺先生的文章中也有这类人物,比如钱锺书、黄裳、黄永玉、沈从文等,但大多数他怀念的朋友并非名人,比如当年一起被打成右派的朋友同事,甚至是和他一起在劳改队的"狱友"等。(锺先生对劳改队和狱友的回忆,常常让我想起另一本书,作者是已故的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可惜为了这篇书评的发表,我不能直接分享书名。)阅读那些关于名人的回忆文章,在以后的交谈中可以谈及文化背景,作为一个谈资。但在锺先生回忆身边亲友的文章中,几乎没有这种作用。然而,我最看重的东西恰恰是这些没有谈资可言的文章。原因很简单,只有两个字,真情。例如,《父亲的泪眼》一文中,老父亲在看到儿子受伤后说的一句"打成了这个样子",让我感动不亚于当年读朱自清描述父亲"背影"时的刻画。再比如一篇文章,写的是曾经和他一起在劳改队的狱友胡君里,文章透露出朋友对家人,特别是对妻子的深情,让读者不禁动容。诸如此类的细节,更让人相信,即使经历过革命的血雨腥风,人性的光辉和亲情伦理毕竟不会被磨灭。刚才说读锺先生的文章可以增长知识。但比这更宝贵、更重要的是,我常常能在他的文章中看到常识。一个民族没有知识,不重视知识,固然可悲;而如果缺乏常识,不重视常识,就很容易陷入灾难中。在某种意义上,锺先生的一生就是遵守常识、不断度过灾难的一生。这两天,我又https://view.inews.qq.com/k/20220519V0BR4R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ptag=qqnewswap)在一百多年前,一批晚清知识分子陆续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近四十年前,锺先生努力搜寻,用一套丛书向我们展示了他们走向世界的足迹和见识。钱锺叔先生曾在给《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所作的序言中写道:"走向世界",那还用说,难道能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吗?
可是今天呢,我们还在继续走向世界吗?或者说,有些人竟然想要走出世界了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