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欣赏七论》是台湾文学大师王鼎钧先生写的一部文艺理论集。所谓“七论”就是对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书法和篆刻这七种文艺形式展开的讨论。
整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作者对传统文本的解读不落窠臼,对文艺理论的阐述也简洁明了。如果你是一位文艺爱好者,又想尝试阅读一些简单易懂的文艺理论,这本《文艺欣赏七论》一定非常适合你。
用最生动的语言讲最呆板的理论
许多人不喜欢阅读理论性书籍的原因之一是,原本阅读是感性的、私人的,但文艺理论却是理性的、条分缕析的,通常还伴随着一定的阅读障碍。在《文艺欣赏七论》这本书里,王鼎钧先生用非常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解释一些比较拗口的文艺现象,比如他讲诗、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所以说,诗如点,散文如线,小说如网。所以说,诗如舞,散文如行,小说如奔。所以说,诗如酒,散文如茶,小说如粥。”又如他讲到“戏剧”中喜剧和悲剧的不同:“人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看见别人不快乐,所以舞台上有悲剧;人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看见别人犯错误,所以舞台上有喜剧。”虽然这种写作方式不那么“学院派”,但对很多普通读者来说,读到这样的句子,反而会有更多思考的空间。
立足文本,讲新故事
读这本书,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去感知鼎公对一些传统文本的新阐述。比如讲戏剧《威尼斯商人》。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告诉我们,要同情欠钱的白人,要批判吝啬的犹太商人。这是一种通行的认知,没人觉得不对。但在《文艺欣赏七论》这本书里,鼎公写到这样一种现象:“在白人社会的舞台上,这是有钱的人放高利贷剥削没钱的人,那个犹太人很可恶,应该教训他一下,看他的官司输了,皆大欢喜,导演把这个剧本处理成喜剧。在犹太人的舞台上,白人欺负犹太人,借了钱硬是不还,犹太人是少数,是弱者,教人同情,导演把这个剧本处理成悲剧。”他没有用什么形而上学的理论,但有的读者会想到,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读者会想到,文艺批评里存在一种读者导向批评,受众会影响文本的再创作……
又比如他谈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以前是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课后背诵全篇的那种。但我当时在背的时候,完全没有思考过诗人的手掌为什么会是“残损”的。在书里,鼎公给出了他的解读:“那年代国难当头,一个文学教授恨自己不能只手擎天,手掌等于残损无用了,整天藏在袖子里,轻易不露出来,现在为了抚摸祖国的土地,不再顾忌。”读完我深以为然,也为当初自己对文字的漠然感到有点惭愧。
这本书我读得比较细的部分是谈诗、小说、散文和戏剧的部分,后半部分谈绘画、书法和篆刻粗略带过,无法细品。但是后半部分依然是从叙事的角度(比如看画展、记一位书法家等)的方式来引出对艺术形式的介绍和探讨,整体而言是比较好读的。《文艺欣赏七论》是我第二次读王鼎钧先生的书,实在喜欢。老先生在讲理之余,文笔也非常精妙,是多重的阅读享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