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悟生死,看破羁绊。与电影《入殓师》相比,这部同名文学作品更加"理论话"。如果你既看过电影又读过小说,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文艺作品载体的特质和优缺点,也可以看到小说作者和电影主创人员的不同侧重点。
相信很多人看过电影后会被一幕感动,男主在夕阳西下、对着空旷寂寥的远方,静静地拉着大提琴。电影更加专注于男主角的自我"修行",远远地观望。
而小说中,故事情节及其来龙去脉并不多,作者采用了一种"日记"的形式。虽然有与其他人的互动,包括与妻子和家族长辈的互动以及处理不同往生者时遇到的问题,但作者只是简单带过。更多的篇幅和重点放在作者自己的"体悟"上,他对死亡的界限,对生与死的界限,对死亡教育的看法,以及对从事为往生者服务的行业的看法。
更多篇幅是作者通过对哲学、宗教甚至佛学的领悟与思考提炼出来的自己的观点。
总的来说,喜欢电影中提炼出来的故事性、冲突性以及主人公成长路程的人,未必会喜欢这本书。因为相较于电影,这本书更像是电影主角的一些"读书笔记"或者说自己的"摘抄本"。通过这本小说,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内心和情感变化,而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主角的行为。
如果你可以接受这两种不同的讲述方式,个人觉得电影与书籍配合、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个人评分7.9分,推荐指数四颗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