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写字,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态度非常端正的“差生”,虽然字写的丑,但追求美的念头却一直没有断过。然而,由于练字的毅力不足,我决定通过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来转行成为“美食家”,另辟蹊径达到快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为此,我特意选择了美学大师蒋勋先生的《汉字书法之美》这本书并非仅仅关于书法艺术,而是一本内容非常丰富的汉字科普书籍。它从汉字的形成开始介绍,延伸至各历史朝代文字的演化发展。在引领读者感知各类书法体系之前,它先详细介绍了汉字的历史背景,让读者能够看到汉字美学的根基和渊源。
众所周知,汉字作为全世界唯一沿用千年的象形文字,与其他拼音字母文字不同。然而,我们长期频繁地使用汉字却让我们无意间忽略了其具有的千年文化底蕴。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汉字的认知并非一种完整的图像识别,而是一种惯性思维。由于高频次的使用,我们的大脑处理汉字图像信息时会采取简易快捷的模式。在由“形”至“意”的过程中,并不会花太多精力去认知汉字的图形形态,也不会深究某一个汉字为何采用某种形象。例如,“图”字,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在大脑内生成纸张、画卷的形象,“tu”这一发音也会不受控制地在脑海中响起。然而,我们并不会去解构“图”字是由“口”中一个“冬”的形象构成的,也不会去探究为何“冬”字形不是类似于“春”“夏”“秋”这样的形态。
这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认知模式使我们能够高效快捷地处理文字信息,但也会导致我们逐渐忽略文字结构和图形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事实上,汉字图形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厚得多。书中开篇就介绍了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旦”。它出现在距今48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出土的一件黑尊陶上。其形象由上端一个圆、下端一片曲线和一座有五个峰尖的山组成。这一数千年来,我国先祖创造的形象展现了日出于山的意境,至今仍然能够清晰感受到。经过四千多年的演变,这一图形成为了现在的“旦”。即便是在简化过程中,它的图形意义仍然明确,代表地平线的“一”上升起了代表太阳的“日”。绘制的是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那一瞬间的形象。因此,“旦”字的意思就是日出、黎明。中国人将新年的第一天命名为“元旦节”,也寄托了新年第一轮曙光照耀大地,万物复苏的美好寓意。类似于这样“图文并茂”的文字,在汉字中比比皆是。并且,随着我们文化不断发展,一些原有的形象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借用作者的话:“汉民族的文字与图像在漫长的文明中相辅相成,彼此激荡互动,以图会意,以意成图。”这就是所谓的书画同源。
在了解了书画同源的意义和背景之后,当我们审视汉字时,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不同书写模式下文字背后的意境。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楷书的演进,从石碑上的厚重到书帖上的飘逸,从唐楷的庄严到狂草的不羁,从王羲之的即兴与自在到宋徽宗的锋芒与凄厉,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璀璨文化,同时通过其形态之美展现了历史的发展、文化的变革、文明的兴衰以及书写者的喜怒哀乐。
学习书法不仅是追求美的过程,更是认知了解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一个入口。它也是我们中国人感知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连接通道。其中的内容之巨,就像是我这样只见其皮毛的人不敢妄言。借用我个人感触最深的一章的标题来浅谈一下:在本书的第三章“感知教育”中,作者介绍了卫夫人教授王羲之书法的过程,共计七课:第一课:“丶”,高峰坠石;第二课:“一”,千里阵云;第三课:“丨”,万岁枯藤;第四课:“丿”,陆断犀象;第五课:“弋”,百钧弩发;第六课:“力”,劲弩筋节;第七课:“辶”,崩浪雷奔。仅仅是短短的七课,27页的内容,却使我见识到了汉字与天地、自然、人世间的联系。这些意象之宏大,难以用文字形容。这也正是作者眼中汉字美学的密码,那种只能心领神会,无法言传的美感,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汉字的美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最后,我再摘录本书腰封上的一句话:“汉字的书法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仪式”。这句话正是我读完本书后的最大体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