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期读《蛙》,我误以为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他的小说迎合了某种西方价值观。直到读了《生死疲劳》,我才发觉自己多么可笑无知。
今天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我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感觉就像是和莫言面对面的对话。
这本书是莫言的演讲合集,其中一篇演讲稿的题目是《贫穷与欲望》,部分内容有些重复,但并不影响阅读体验。一部分演讲稿后面还收录了他和现场听众的问答内容。与他的小说不同的是,读者可以更真实地感受到莫言这个人本身。比如,我在读这本书时才知道,他写小说最初只是为了过上一天三顿饺子的生活,和曾经的余华想去县文化馆工作非常相似。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朴实的想法。他的成名作《透明红萝卜》的灵感来自于他的梦境。通过他的叙述,我了解到他是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提炼成文学作品的……
我与之产生了共鸣❤️
自从我在一篇名为《白狗秋千架》的小说中无意间写出了“高密东北乡原产白色温驯的大狗,绵延数代之后,很难再见一匹纯种”的句子后,我就像阿里巴巴突然得到了打开大盗藏宝山洞大门的秘诀一样,眼前豁然开朗。
当我读到这段时,我想起自己似乎也有这样的时刻。就是突然某一天,我想到可以通过嫁接的方式将自己脑海中的记忆和画面连接起来。这样一来,我就能够继续写下去了,这是一种非常神奇且愉悦的体验。
这给了我两点启发:
1️⃣ 创作要保持纯粹
莫言提到自己在改编小说《红高粱》为电影后,继续创作《白棉花》的过程。由于他抱着为张艺谋写剧本的心态创作,导致再也写不出《红高粱》那样震撼人心的作品。因为初衷变了,不再纯粹。回想起来,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写作过程中偏离了本初的意图,目光集中在名利上,没有专注于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2️⃣ 在写作时尽可能调动全部感受
作家创作时要通过文字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画面。而构建这种画面需要全方位的感官体验。要打动人心,必须基于人们共同的感受和体验。回忆自己的创作过程,我还没有全力以赴在这个方向上努力。应该尽可能站在角色的角度去感知,通过各种感官去全面体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