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的是如何通过管理事件中的时间要素,来影响事件的结果,做出更好的决策。
例如,假如你负责监督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开幕。那你最重要的事,就是保证开幕前场馆都顺利完工。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开幕典礼前发生意外事件。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来自格鲁吉亚的21岁雪橇选手诺达尔·库玛利塔什维利(NodarKumaritashvili),在赛前最后一次训练中,竟然高速摔出轨道死亡。负责冬奥会开幕的你,能不能在事前看见灾难的降临?
示意图,非提及选手 | 图片来自Pixabay
作者认为,通过管理事件中的时间要素,这是可能的。这很怪,不是吗?首先,意外通常很难规避。(要不然怎么叫意外呢!)而且涉及时间相关的因素总是不在我们的掌控范围内。例如俗语说的“千载难逢,百年难遇”、“恨不相逢未嫁时”。其次,假如意外是由于场馆轨道建设有问题。那么在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强质量的监控。这和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哎,别急。这便是作者要引出的核心观点:时间不是事件的容器,是事件的成分。我们总是认为,时间是独立于事件之外的一个因素,是承载事件发生的容器。容器总是在那里,而事件的走向,成败与否,只和事件本身的组成有关,和容器无关。但是作者认为,时间也是事件的成分,参与决定事件的性质。例如拥抱,如果时间很短,可能是见面的打招呼。时间中等,是恋人间的拥抱。而时间过长,可能是在救助,需要抱住你不往下掉。
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不同的事件。再例如,飞机延误15分钟。如果这发生在起飞前,你已经进入机舱,坐在了座位上,那么这15分钟一定是非常漫长的。而如果是发生在飞机飞行途中,你可能根本不会意识到时间。
时间的“位置”对感受有影响。
图片来自Pixabay
这个观点有点像语言和现实的关系。语言也不仅仅是现实的反映,还可以塑造现实。(可见《理解概念需了解背后的认知模型》最后一部分——隐喻可以创造现实)我们之所以很难把时间因素纳入考量,在作者看来,和很多原因有关。例如在时间长河中,我们永远生活的时间段是“现在”,我们无法活在过去或者将来,只能通过回忆或想象到达。再如,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同时并行发生的,而我们只能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做。时间的很多特性我们无法直观感受到。事实上,相比于空间概念,时间概念对人类而言是更难的。婴儿总是先学会空间相关的词汇,再学会时间相关的词汇。儿童一般需要7-9年的时间才“学会时间”,精确理解时间、日历。人类是用空间词汇来表达时间概念的。例如“从前”、“以后”。英语中也用空间介词in,at等来连接时间。就像《高阶思维方式》里讲的,事情一旦涉及时间元素,难度就会成倍增加。但怎么去理解和解构其中的时间元素呢?我一直也没有答案。但是今天,这本书提供了方法!本书的作者Stuart Albert,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副教授,也给企业做时机问题的咨询。他从1991年开始研究时机这项议题。在大量阅读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之后,把其中涉及时机相关的事件都剪下来,从中去分类归纳。
作者提出可以从6个角度考虑时间:时间序列、句逗、间隔、速度、形状、复音。例如开头冬奥会的例子。要能在事前“看到”灾难,至少可以关注到这些:
- 序列:赛事前夕必定举行赛前训练;场馆后续要商用,因而选择复杂地形。后续事件是否给前序事件带来风险 - 速度:大赛开幕前,训练到了末期,练习速度必定只增不减 - 间隔:训练阶段与大赛阶段有明显的区隔 - 意义:事情的开始和结束,通常有特别的情绪意义
如果事前把时间要素都考虑一遍,至少可以发现,一些风险是更为明显的。可以看到,作者的方法,依然是用空间的元素来解构时间。这本书也有它的问题。首先,我暂时没有找到别的类似或不同的学说,来交叉理解它的概念和验证它的方法。其次,我觉得作者的举证方式有点弱。主要是通过例子来论证。但是有些例子很难去说明他的论点,即某件事的关键是由于某个时间因素造成的。不过,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提供了一种开创性的看待事物的方法。它让“时间思维”有了可落地的方法论。
相关阅读: 本书是从管理学角度探讨时间,是偏实操的方法论。我没有找到类似的(偏方法论的)比较好的书。但以下几本关于时间的,偏学术的书也挺不错的:*《时间的秩序》作者Carlo Rovelli物理学角度*《论时间》作者Norbert Elias社会学角度
你也许有兴趣: 你读过最冷门,但含金量极高的书是什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