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是一面镜子,站在镜子面前的人都是完整的。然而一天,镜子碎掉了,所有人都露出了破碎恐怖的一面。
包法利夫人本身的行为并不值得批判,这并不是福楼拜写这本书的目的。如果这本书只是想讲述女性拜金的下场或者消费主义本质的东西,那么它只能算是一本二流读物。包法利夫人本质上与骆驼祥子很相似。无论是包法利夫人还是祥子,他们只是社会的放大镜,映射着社会的本质。这两个角色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矛盾性。包法利夫人只是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爱情,祥子只是想通过劳动过上自己向往的生活。那么最终导致这种单一且天然的角色破碎的是福楼拜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呢?
文章中有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第一个段落是农业会上的交叉剪辑,一方面是市长对劳动阶层的恭维和洗脑,另一方面是罗多尔夫为了勾引爱玛而使用的花言巧语。这种技巧在那个年代是难以想象的,非常精妙。劳动阶层是如何在资本主义中一步步堕落的,爱玛又是如何在罗多尔夫的迷人之词下重演了这一过程,异曲同工。
第二个段落是爱玛临终时。当教士唱着歌谣,让爱玛回忆着有活力的时光时,乞丐唱出了她的偷情经历,让她在害怕暴露的恐惧中突然死去。最讽刺的是她临终前把最后的五块钱给了乞丐。那么到底是谁埋葬了她呢?答案是每个人!
读完之后,我并没有想要指责包法利夫人的"淫荡"。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爱玛之所以成为包法利夫人,是因为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女性天生的浪漫爱幻想,或者是淫荡而不甘寂寞,或者是浪漫主义小说,还是爱玛自身所处的阶层?
其实都不是,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导致爱玛沦为包法利夫人的根本原因是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定义和人生规划都是为男性服务的。书中除了包法利夫人之外的所有女性,都是为了家庭和丈夫默默忍受和牺牲的形象。无论是赫麦太太、老包法利夫人还是包法利夫人找的奶妈,她们的形象都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们只能在油盐柴米之间成为沉默的牺牲者,男性给她们规划了生活的道路,不管她们的才华有多出众,理想有多伟大,最终都无法超越那些束缚。所以当包法利夫人试图脱离这种规划好的人生轨迹时,她的丈夫查理是支持她的,但为什么爱玛最终还是失败了呢?是谁阻止了她摆脱所有女性通往压榨之路的机会?是这个社会,是除了查理之外的所有人,是一个群体,他们不允许“出格”的女性出现在他们的压迫机器之下。这也是为什么包法利夫人死后,每个人都会践踏她,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因为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从内心深处不认同包法利夫人这样的存在。正是这种悲愤使这本书如此出色,也是福楼拜能够永远站在文学顶峰的原因。
在读完之后,我们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这本书。第一,主视角中的“我们”是指包法利夫人还是她身边的人?第二,是谁杀了包法利夫人?第三,为什么包法利夫人一定要死?
从1857年到2023年,已经过去了166年。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仍在今天不断上演。她们现在可能被称为不同的名字,她们的舞台也不再是永镇,她们的欲望也不仅仅是爱情。但她们的结局呢?希望有一天,包法利夫人的命运永远"消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