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我几乎一直皱着眉头。作者对于厌女现象的剖析和揭露非常精妙而深刻,让我感到震惊。同时,我也感到愤怒,并反思了我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滋生出的厌女思想。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现在,一提到女性主义,似乎很多人就认为是“打拳”。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偏狭和极端的观点,是对女性主义的歪曲和误解。父权制社会和父权制思想不仅对女性造成赤裸裸的压迫,对大多数男性来说也是一种束缚!比如,“男性负责赚钱养家,女性负责貌美如花”,难道这没有对男性形成制约和偏见吗?再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士大夫群体中就是典型的受压迫者。男性在某种程度上也被禁锢在父权制的刻板印象中。
我的大学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性别批评,他说:“女性主义不是为了女性,而是为了99%的人。”那剩下的1%的人是利用父权制压迫男女性别的权势之人。上面提到的例子也正是这一意思。
柯勒律治曾说过,即便一个人是男性,他的头脑中也存在女性的成分,反之亦然。巴赫金认为,两个声音是生存的最低条件。女性主义并不是提倡男女双方势不两立,它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我引用一位书友对《厌女》一书部分观点的总结:首先,社会的性别秩序的构成并非只有“男性-女性”,而是“男性-男性-女性”。也就是说男性集团内的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构成了男性之间的纽带。为了维系男性集团的主体性和优越性,需要将女性他者化,将其视作欲望的客体,并加以蔑视,这就是“厌女症”。为了保障男性集团的主体地位,还需要清除对同性恋的恐惧。其次,男性的主体化认同无法独立维系,必须依赖女性因此,他们终其一生都被困在蔑视女性和依赖女性的困境中。关于性侵犯,加害者都想相信受害者是自愿的,以此减轻罪恶感,于是就有了“诱惑者理论”。而关于儿童性侵犯,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男性主体地位受到侵犯,可以通过控制对方的性活动选择一个障碍最小、无力反抗的对象。最后,这位书友说:“由于我成长在一个厌女症根深蒂固的世界中,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厌女症存在的世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