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喜爱的作家。此次有幸重读了他的《悉达多》。
悉达多的心路历程十分曲折。他不断告别家庭和婆罗门,加入沙门,然后又告别沙门,最终坠入尘世,在河边渡人。从他的旅程中可以看出,他在告别婆罗门时,意识到要寻找内在的“我”,即阿特曼的源泉,而不是依赖外在形式如献祭、圣泉、阅读和探讨等来获得源泉。
加入沙门后,悉达多轻视一切尘世的人和事物,将一切欲望、幸福和美好视为虚幻。他认为世界是腐朽和苦涩的,生活充满折磨。他的唯一目标是堕入空无,让空洞的心灵获得安宁,在无“我”的思考中找到奇迹。然而,他后来认识到,这种逃避自我的行为只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与醉酒无异。
悉达多遇见佛陀乔达摩后,意识到世界是一条充满因果轮回的永恒链。他认为乔达摩之所以能超越世俗、获得解脱,是因为他发现了世界中唯一的小小裂缝或漏洞。
当悉达多遇到船夫瓦稣迪瓦时,他好像经历了一场黄粱一梦,尘世中的繁华眨眼间变为幻灭。最终,他回到了船夫身边,与河水、与万物学习。渐渐地,他意识到所有本能、简单而愚蠢,却极其强烈鲜活的欲望并不幼稚。他看到人们因为欲望而活着,不断创造、出行、征战,不断受苦。他爱他们,他在他们盲目的忠诚、盲目的强悍和坚韧中看到可爱和可敬之处。他也爱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条河,不在乎它们是否虚幻。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悉达多的态度也是如此。他选择爱一个具体的人,一个冷漠、贪婪、暴躁的人,爱一个具体的物,一条汹涌、咆哮、狰狞的河。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