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绝对是开悟之人,只是可能程度没那么高。我们现在谈到回归自我、放弃智识,都可以追溯到斯宾诺莎。在他的巨著之前,他的神就是一,人类的自性天生完备。你无法想象一个如此自信的声音,向你传授真理。
然而,不能过多顾及他的细节,毕竟他是一个400年前的人,斯宾诺莎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重视哲学家这个职业,他过分看重自己的大脑。他过于认真对待他脑中构思出的这些心得。比如,119页上的这个命题:当一个人想到他所憎恶的对象毁灭时,他将感到快乐。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你看,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中。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既不懂得爱,也不懂得恨。这种快乐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快乐。“当一个人想到他所爱的对象而感到快乐和痛苦时,他自己也将随之感到快乐和痛苦。”也会引发同样的问题。
163页绝对是对人类本质的误解,斯宾诺莎说,痛苦是人类不完美的形式,而快乐是人类完满的形式。这对于后世的康德和黑格尔肯定有影响。弗洛伊德更好地描述了这一观点:快乐和痛苦是一个整体的两面,没有真正的快乐,也没有真正的痛苦。传统儒家在这方面达到了问题的极致,叫喜怒哀乐之未发。人的快乐和痛苦只是自我意识对外界的移情,根本没有回到自身。
这一章是全文的核心,也是最长的,然而读完后让我最失望。对于爱好、厌恶、嘲笑、希望、恐惧、信心、失望、欣慰、惋惜、同情、偏袒、轻视、嫉妒、自满、谦恭、后悔、骄傲、自卑、荣誉、羞耻、遗憾、好胜、感恩、仁慈、愤怒、复仇、残忍、胆怯、勇敢、礼貌和野心等情感,都得到了定义,但仍不够完善。
因此,回到斯宾诺莎想要表达的,到底什么是情感、爱恨情愁等,都是我们的大脑对外界的解读。如果我们按照苏菲派鲁米的频繁强调:舍弃大脑,就不会有爱恨。如果消解自我,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