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读彼得·阿克罗伊德的《英格兰史六部曲》,全因著名的马凌教授(网名:malingcat、我读旧常识)的一句短评:“阿克罗伊德的英格兰六部曲,是文人著史的代表,阐释和精确不是目的,笔力纵横、金句叠出才是追求,写人物、故事、场景,活灵活现......昔日正统史学家,是牛顿力学式的,总是希望抓住历史背后的推动力那只看不见的手;阿克罗伊德则是量子力学式的,他写出了纠缠,必然与偶然、宏大与微小、进步与停滞、高雅与粗俗,没有单一原因,他不断邀请读者:请看这里、这里、还有这里。”这可谓很高的赞誉,我几乎以为嗅到了一个天纵英才的作家将历史中人物、生活以及细节画出华丽图谱的墨水味,在字里行间雕琢这精妙的语句让人无法忘怀字字品味。
然而,读完六部后,再次大失所望。
本书在体例编排上确实不太传统历史著作,虽然将六部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就,每一部都是固定时间内发生之事,但每章之间并非绝对的按照时间排列。每一部除了历史事件的叙事以外,还会不间断地穿插不同年代的经济、民俗描写,确实去试图摹仿那“时代之手”。只可惜,这种体例读起来不但让人困惑且凌乱,甚至因为全然文学化的标题,让后期做回顾和查阅显得困难重重,而且由于标题和内容上有明显的间离,常常读完一章都不知所云,更像是一篇篇二流杂志的故作姿态的专栏文章。
其次是本系列切入角度上的问题。毕竟是顶着史书的名头,阿克罗伊德仍然存在主要的叙事路线,前期便是王权与贵族,后期则是王权与议会,在光荣革命之后,几乎彻底沦为了一部大不列颠党政史。并非以上内容不值得大肆笔墨,而是诸多不为世人熟悉的历史人物,写得乏味无比之余让人过目即忘,而著名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也写得平平淡淡,毫无波澜。诸如亨利六世、拿破仑崛起到滑铁卢大败、一战二战都草草收场。丘吉尔、维多利亚女王一世及二世则写得不过不失,毫无华彩。而且由于体例本身的问题,没有试图(也不可能)写就一套英格兰史诗巨作,这种叙事路线,总体而言比较失败。此外,对于文化史的内容着墨较少,对于殖民史更是原因不明地无影无踪,显然缺乏足够的理由去忽略。
要说本系列毫无优点也不尽然,阿克罗伊德显然搜罗了大量文字材料,在旧纸堆中发掘了一些有意思的只言片语,“四年后,纳撒尼尔·福斯特在《对当今供应品高价格之调查》中对于英格兰社会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他写道:在英格兰,不同阶层的人们不知不觉融合到了一起,一种平等的精神遍布周身。从而,人们争相模仿,互争高下,地位较低之人矢志不渝地想往上爬。在这种情况下,时尚自然会不可控制地摇摆。时尚的奢侈品必然如同传染病一般在人群中传播。”除了当时的出版物外,还搜罗了一系列信件、戏剧剧本、小册子甚至是广告单张,来让时代重临眼前。这种方式我个人颇为赞赏,但在要将其串联则极其困难,在微观史料中要归纳、总结出特定的主题,可能每一个时代下的文本都能成为专门的研究。显而易见,阿克罗伊德缺乏此等时间和能力。
本系列中最值得一读的是第五卷《君临天下》,即整个维多利亚时期,其副标题恰是“走向鼎盛的日不落帝国”。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期,从《名利场》的一句“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有谁真正快乐又有谁得偿所愿就算一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成空来吧,孩子们,关上箱子,藏起木偶,咱们的戏已经演完了。”开场确实恰到好处。打败拿破仑后,英国真正走向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英国大兴土木建设铁路,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如今的大城市开始起步,狄更斯、边沁、透纳等人开始登场,蒸汽革命开始,城市生活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