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莫名地想起女性最自由的时刻恐怕是填写调查问卷的时候。只要在开篇圈定自己是女性的身份,便可以在其他问题中自由地回答,例如“我讨厌这个产品”、“我对服务不满意”、“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安全感提供给我”。然而实际上,“女性”这个身份却好像变成了枷锁——“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有用,不如早点嫁个好老公”,“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如果你早点回家/穿得安全点,又怎么会有可能遇到坏人呢”,“不要多想,生孩子以后就好了”……此类言论无处不在地渗透着我们的生活,提醒着女性自由难寻的同时,也打击着想要逃离束缚的渴望。
就好像本书中上野千鹤子所写的“婚姻难民,何去何从”所说——婚姻及婚姻之外的领域,能允许女性自由来去的空间并不多。上野和心理学家信田小夜子在本书中讨论了30-39岁日本人(她们未满40岁)在婚姻、家庭(生育及养老)和事业中所面临的压力和传统观念上的强烈转变。
这一代人对性的理解更加宽容。或者说最大的变化是,传统观念中的爱、性、婚姻三位一体逐渐遭受瓦解。在研究日本30代人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大部分人承认享受性爱的欢愉不必踏入婚姻,进入婚姻也不等于踏进被桎梏的坟墓,去寻欢作乐也是可以被理解的行为。
在经济上,她们是第一代,也是最后一代完整享受到了经济高度成长利好的人。父母的退休金可以反哺成年的孩子们,给她们提供了啃老的可能性。同时,她们对于自身命运和“归宿”的选择更多一分自由,可以选择依靠丈夫,也可以自己独立在都市中拼搏。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不同选择与时代催化下的个人发展道路,为每个个体带来了更为明显的相对剥夺感。
正如上野在本书中写到的:那些选择了结婚的女性在某个时间点将自己与持续工作的同世代女性相比,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丈夫的影子。去掉了丈夫,她们什么都不是。她们只是某某先生的夫人、某某的妈妈。然而,曾经跟她是同学的人正在用自己的姓名打拼。越是高学历的人,就越容易察觉到这种落差。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仅能获取到知识,还能体验到一种女性友谊的榜样式关系——交织了亲密、坦诚、尖锐、信赖、理解以及相互激励的关系。在讨论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角色女性的困境互相碰撞,但她们可以或坚定或懵懂地作出自己“身为女性的选择“。在资源和空间都极为有限的状况下,这种“相对剥夺感”很有可能成为一切选择的终局或者必经之路。
除去较为沉重的结婚、生育、求职以及养老等人生话题外,上野和信田也聊到了许多细碎但却“女性”的话题。例如她们对奢侈品包袋、美容以及裸体写真/私房摄影的讨论。在这些讨论中,历史的车轮早已转动,但好像并未真正地前进。例如在她们对奢侈品包的讨论中,依然有类似“嘴硬”的言论在小红书或鼓吹消费主义的论调中屡见不鲜,这可能暗示着一种被厌女却不自知的消极思想。
最后,尽管面前有许多抉择和选择,我们仍然能够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