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版《第二性》为合卷本,总共949页,厚度让它能够用来挡住子弹。
在导言中,波伏瓦讲述了她写这本关于女性的书的初衷。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已经出版了许多长篇大论,它们哀悼女性气质的丧失,告诉女性必须“当一个女人,保持女人的状态,成为一个女人”。因此,她不愿再次袖手旁观,要写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分为两卷,第一卷的标题是“事实与神话”。波伏瓦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女性为何受到压迫,为何成为第二性的原因。第二卷的标题是“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全面考察了女性在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所面临的限制和挑战。书中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
第一卷又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命运、历史和神话。在命运部分,波伏瓦讨论了生物学论据、精神分析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女性。在历史部分,她对人类社会的原始形态到近代女性地位进行了梳理。在神话部分,波伏瓦分析了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她认为,女性在成长过程中被社会教导如何成为一名女性,即被动的、物一样的存在。这导致女性相信自己受限于特定的角色,限制了她们的自由。
波伏瓦在书中指出,“生物学不是命运”,婚姻和生育也不是。各种文化都在加强和巩固压迫女性的“神话”。女性不是一个固定的现实,而是一种成为的过程。她必须在与男人的比较中找到她能成为的可能性。
波伏瓦认为每个女人的经历都是一种成为的过程,第二卷展示了女性对她们生活经历的描述,展示了她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被“他者化”的过程。相对于第一卷的晦涩,第二卷更容易理解,更贴近生活。
波伏瓦从童年开始写起,认为“被动性”这种女性常见特质没有生物学上的依据,而是被周围灌输的观念。她接着写青春期少女的困惑,对月经的担忧,对遭遇强暴的恐惧,还有她们的性启蒙。然后她写到“已婚女人”,指出在传统意义上,社会赋予女人的命运是婚姻。不论她对这种制度抱有何种态度,她们的定义都是由婚姻而来的。新娘得到的承诺不是爱情,而是幸福的理想,保证家人的幸福成为女性的任务。
在这部分,波伏瓦引用了大量文学作品,分析和阐释了其中的思想。她特别提到了托尔斯泰夫人索菲亚的日记,这让人想起脱口秀女演员黄阿丽的话:“如果我有老婆,你知道我会比现在成功多少吗”。
波伏瓦精准地描述了女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状况。有些母亲为了弥补自己心灵的空虚,对孩子“受虐般地奉献”,因为孩子没有带来她们预期中的“幸福的自我实现”。女性上了岁数后,可以摆脱苦差事,不再关心节食和美容,在夫妻关系中获得领导权,并开始玩世不恭。
虽然这本书成书于70多年前,但至今仍然能引起共鸣。第一次接触《第二性》时,我还在读大学,对其内容感到震撼。这次重读,发现其中许多观念已经被当代女性接受,并付诸实践。例如,女性应该拒绝被动地接受男性欲望,而是建立一种“对等互惠”的关系。女人可以用她们的“强”去爱,而不是用她们的“弱”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舍弃,而是自我肯定。
波伏瓦否认女性拥有什么本质。女性的身份是由社会建构的。社会阻止了女性的自由和超越性。因此,女性的解放需要个人和社会共同努力。女性必须将自己看作主体而非客体,拥抱她们的自由。
有趣的是,波伏瓦在自己的小说中并没有创造出一个真正独立自由,能够展示《第二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