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易立竞对李开复的访谈,特别好奇这位曾经鼓舞了无数年轻人的青年导师在经历了生死后认知有什么变化,于是去读《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看完感慨很深,特来聊聊。
2013年李开复罹患淋巴癌,2015年治愈并出版《向死而生》,书的前两部分详细地记录了发病前后的故事,快速扫过,因为不敢代入太深,太难、太压抑了。
从第三部分开始李开复讲述了自己生病后对于以前的价值观的反思,非常受益。听说上海有死亡体验馆,有点想去体验一下,很想看看自己的既有认知会受到多大的冲击。
在与癌症抗争的一年半里,李开复全面审视了自己的三观和一路走来的所思所感,主要是三方面:
第一,对曾经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和“墓志铭法则”的深度反思。
无论是“做最好的自己”,还是“最大化影响力”,还是“世界因你不同”,还是“墓志铭”都是一种妄念。追求影响力最终会变成追求名利的借口,墓志铭也一样,本质上就是对生前身后名的追求。人生之不易,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想要改变世界实在是妄念。人应该认识到自身的无知、脆弱与渺小。
第二,对压力、效率、计划和意义的第一层,想到“他们对我这么好,我好感激”;第二层,“我为什么没有回报他们”;第三层,主动付出关系和爱;第四层,付出后不求回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