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引用了多种畅销成功学的书,有些是我看过的,有些是我听过的。与其他书籍一章论述一个核心观点不同,这本书每个章节讨论一个或几个观点。从实用角度来看,读这本书就足够了。
然而,这本书最初吸引我想阅读的原因在于作者的经历,他的状态让我感到与自己非常相似。在这个年纪,我也正在慢慢觉醒,通过多读书、阅读好书,逐渐走出自己的认知限制。我曾一直认为自己是无病呻吟、自我消耗,现在我明白这实际上是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历过才能迎接属于自己的"自由"。
事实上,这本书非常好地贯彻了作者的观点,即只选择书中最引人入胜的点来实践和改变。作者将触发他的点归纳总结,最后形成了这本书。可以说这本书没有自己的思想,因为内容都是他人提出的;也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他的思想,触发他后就去实践。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触发有以下几点:
1. 触发读书方法。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我一直困惑于是追求读书质量还是数量,我知道应该兼顾,但在实践层面上却束手无策。这是“完美主义”心态作祟,迷失在所谓的“质量与数量”之间,忘却了读书的核心是收获。一本书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价值,而且也因时间而异,试图抓住所有的结果往往一无所获。实际上,读书也需要进行取舍,只要取得自己有所体会的就足够了。
2. 清晰的计划。我曾常告诉自己要增强自控力,制定日程计划,但效果甚微。后来我了解到时间不能过分安排得满满的和理想化,这是因为“人非机器,意志力是有限的”,但我仍然很难持久。现在我终于明白,制定日程表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应该是确切而清晰的任务目标。我经常告诉自己要继续前进,但走几步却不知道走向何方,所以我的计划一直停留在纸上。
3. 反思或觉知。我常常觉得一天天就这样过去,仿佛什么也没做。我的日记变成流水账,总是写些毫无意义的话。实际上,这是因为我每天的时间没有真正用心过,虽说活在当下,但却只是涉及表面。反思强调思考,而思考的前提是经历。认真经历、觉知发生的每一刻,再去思考改进实践,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4. 费曼学习法。苏格拉底的辩论、孔子的教学早就告诉我们,最佳的学习方法是输出,输出能让我们更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有句话说得好,“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似是模仿,并没有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如何证明知识已经成为自己的东西?那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诠释,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事实上,这篇书评也是如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不断将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原有的体系中。
5. 坚持。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道理原来就已经知道,只是没有联系起来。这是因为"量变引起质变"。人们往往很容易忘记,只有不断强化,才能在某个时刻突破。就像在游戏中,经验条满了就能升级一样,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不断强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