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看这本书,对我非常有帮助。
想实现独立的自我价值,但又屡屡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就会怀疑自我是否选错了道路。不停地跳槽,不停地自我否定与怀疑。
但,你得知道,并不是太多人在这个年纪都会有所成的,过去的一辈人,大多也是在三十五到四十岁才略有所成的。
事情的总是双面的,事业有成的父母话语往往更具有权威性,也使你更加无法摆脱他们无形的控制去跳脱出来独立思考,并且更容易受到影响的。但好处是他们赞同的事情上总是能给到你最大的经济支持。
事业无成的父母不能给予你太多经济上的支持,但你会更早明白,如果顺着他们的“人生道理”走下去,很有可能就是复制他们的老路,同样碌碌无为。好处就是你会比其他生活优渥的人更早戒掉对家庭对你的人生决断方面的依赖心理。
所以事情总是双面的,成长与经历都是环环相扣,我们需要找出病源且对症下药。在我们还未成就一件事情前,我们的内心往往是动摇的,急切地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可与支持以求证这件事是可行的、可坚持下去的。
我暂时想出为何我的性格如此拧巴的原因,也与此相关,我一边渴求别人的期待,但一边又害怕着别人的期待。恰好证明我可能还是这么一个人,我需要在别人认同的目光里找到自我的价值,但这份价值感因为还未落实过(实现自己的事业价值)显得如此摇摇欲坠。我一边想摆脱自己对父母的依赖,证明自己是对的,一面又因为这件事从未真正成功过,所以不断地自我怀疑。试想一个人的内心不坚定,做事瞻前顾后左右摇摆,又怎么可能获得成功,因为她从一开始就失掉了对做这件事情本身的专注力,她所有的精力都在了自我怀疑与举棋不定上面消耗了,一边做一边反省是否正确。。。
有时候我们情愿把不成功的原因归结到各种外部原因,比如自身的不努力,外界的阻挠干扰。。。其实真正害怕的是自己天生就是愚钝的,害怕真实的努力暴露了自己其实就是天分不足。恶性循环从而更加造就了自身的拧巴,一边渴望被赞赏,但得到赞赏的同时却又害怕这层赞赏其实就是别人眼中薄薄的一层滤镜,撕下这层滤镜的自己空无一物,被一览无余。
中岛敦《山月记》:“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辛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但其实没必要这么自我拉扯。你已经在为挣脱依赖、实现自我价值与独立做努力了。就如**所说大部分人习惯性顺从权威,并没有为自己的想法做过任何挣扎和努力,甚至没有过任何想法。你已经很棒了。正是因为你的不断对抗与努力尝试,你给自己创造的不断试错的经历,不管路走多远,我相信你终会找到合适你的那个方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