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形势下,他迫切想要唤醒群众的旧思想,所以"拿来主义"是当时迫切需要的。这也是为什么迅哥坚持"硬译",忠于原著,让西方先进的思想能够不被曲解地引进到中国。
其实迅哥的"硬译"在现在未必是主流了。读者更喜欢翻译优美、具有中国式文学语境的译文。我倒是认为这是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与表达。迅哥的"硬译"具有历史性,而优美的需求是时代性的。不论是哪种,都要感谢带我们看世界的翻译大家们。
骂人依旧还得是迅哥。今天互联网里诸如"又鸟"和"马户"还是不那么高明。对的,想替迅哥说:"别来沾边!"
梁实秋挨骂的原因我想也离不开"迫切"二字。在动荡的局势下,鲁迅希望无产阶级的文艺上能涌现更多的批评家,而非梁实秋那般安于现状的人。我感觉我看到的不是口诛笔伐厌恶的情绪,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的惋惜吧。
最后的《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里面一些观点结合最近《芭比》大热的话题忽然有些警醒我,电影已经开始支配人的思想了。当时的美国把旧电影卖给我们除了赚钱以外也有让我们国民在阶级与思想更混乱的意图。而如今呢,某些电影是否也是这一用途呢?当然,只是我拙劣的猜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