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鲁多医生以他的墓志铭而闻名,它以一种行业箴言似的方式表达:“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然而,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得医疗行业内外产生了“总是治愈”的幻觉。事实上,死亡是必然的,医学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作者试图通过一些临床案例来解释,临床医生总是害怕做得太少,但过度治疗同样也对生命有害。医患双方需要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性,并且医疗从业者需要改变他们的态度,不再把“呈现确定”而是以友善和共情来安抚患者及其家属。
整本书的主旨大致可以概括为“有尊严地老去,从容地告别”。作者是一位医学博士,还有牛津大学PPE专业的硕士学位,这可能是这本书有很强医学人文色彩的原因之一。作者采用了一些案例来写作,同时也将他父亲的故事引入其中,这样做不仅仅是表达悲伤,更是表达了他的关怀之情。有人评论说这样的写作方式冗长而重复,但是这些真实的悲喜故事不仅增添了话题的重量,还能让人们更加谨慎。
首先,养老问题。因为老龄化,高龄不再稀缺。因为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老人走下智识巅峰,崇老文化也有所瓦解。而且,人们的平均寿命的延长改变了代际关系。父母和子女可能会因为财产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争夺而产生紧张关系。一些年轻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选择独立生活,而经济独立的老人并不总是感到悲伤。事实上,分居可以给两代人带来更多自由。对于健康的老人来说,居家养老并不难。但是一旦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老人就需要他人的帮助。一些子女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他们的父母,选择将他们送到疗养院。然而,这些以安全和效率为目标的疗养院通常忽视了老人对生活质量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作者将它们比喻为老人因为衰老的罪名而被投入监狱。因此,作者提到了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即“辅助生活”,更注重人性关怀,并且更有利于身心健康。这种模式并不是放弃治疗,而是更重视生存质量,将抽象的需求优先于可量化的健康指标。公寓的目标是营造老人需要的“在家”的感觉。老人可以住在配备了医疗资源和生活助手的公寓中,当他们需要时可以获得及时的专业帮助,同时他们对自己的房间和生活有绝对的掌控权,不受到疗养院式管理规则的限制。
相关联的是中国的养老院和看护协助角色的问题。一些丑闻表明,这个行业的整体门槛可能过低,护工缺乏医疗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缺乏妥善的解决办法。目前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和独身丁克的趋势让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并且有望出现既能满足生活自由又提供医疗辅助的养老寓所产业。然而,由于市场利益和发展周期的影响,这种模式很可能最先在一线城市落地。但是,市场和道德的敏感认知会让现实更加灵活。比如,在边缘城市先行发展。但是,对于一些老年公寓,老人可能会因为一些自由行为(例如,高龄老人拒绝使用助步器或轮椅)引发健康事故和诉讼。这些考虑可能会使得大城市收紧相应审批。正如只把安全作为生活目标是空洞的,生命的自由度并不是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
其次是送终问题。如果不幸患上绝症,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会面临多个治疗方案的选择,这些方案都有利弊。但是,作者指出,在适当的时机选择姑息治疗可能是一个选项。与继续治疗的强大文化惯性相比,这似乎是荒诞的提议。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渺茫的希望而选择高风险的方案可能会使患者成为人机混合生命。文化是共享习惯和期望的总和,“正是我们的文化拒绝接受生命周期的限度和衰老与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我们的终末病人和老年人才会成为无效治疗和精神照顾缺失的牺牲品”。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医生不应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