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学时期在新华书店里看到《变形记》的时候,抱着它是一本课本上推荐的读物的想法,我尝试着翻开这本书,只觉得主人公变成了一只“令人厌恶”的甲虫,剧情也十分的无聊和乏味,并不能激起我的兴趣。
如今,已经二十有余的我,有了一点点社会的体验,再次翻开这本书,看到的却不太一样了。文章讲了主角格里高尔醒来变成一只屎壳郎后,被炒鱿鱼,家人也从悉心照顾到逐渐嫌弃,最后“虫死人去”的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线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和家人们、以及外人分为三个群体。每个群体对格里高尔变身这一事件的想法和行为都不一致,其中家人里边又以妹妹最为特殊。我认为格里高尔和妹妹的心理描写和行为描写都十分细腻。格里高尔在变成屎壳郎之后想的仍然是怎么为他人考虑,即便妹妹已经开始对格里高尔冷漠的时候,他还要决定送她去音乐学院学习,而家里经济状况目前显然是不会满足妹妹这一梦想;妹妹从格里高尔“变身”之后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不清楚状况的啜泣,到知道后细心的呵护送食,再到逐渐的不耐烦,随意投递食物打扫卫生,直到最后忘记,重新开始新生活。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卡夫卡对整个故事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特别好,每一次三个群体发生态度转变的时机都恰到好处,都是随着时间自然而然地发展。故事看似荒诞,但格里高尔又何尝不在我们身边呢?那些原本简单幸福的生活中的家庭,因为某个人受到了意外,家庭从此受到巨大打击,妻离子散的故事如今在社会上已屡见不鲜。进而推广,格里高尔又像那些被生活挤压的想追求远离城市、远离工作的事情的人,却又不被他人所理解,不被其他人视为正常人,最终被疏远……
可再想,格里高尔的家人似乎也在其经济基础上做了他们该做的很多事。格里高尔的家庭确实离开了他,父母就无法安心安逸生活,妹妹无法继续为梦求学,只能都去为生计而工作。从经济学理性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似乎又做了最有利于他们的选择,他们似乎过上了从前的安逸生活……这难道是囚徒困境吗?看似每个人都做了利于自己的选择,结果却不尽圆满。是否存在着微观层面上的囚徒困境,而宏观上是否可以统筹协调得到最优解的呢?总之,时隔多年再读这本书,我有了很多不一样的体会,也初步了解了这本书的经典之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