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心思可能都用来取好听的标题上了,至少就本书内容而言,作者花的心思是不够的。可怕的是,在不知道是同一位作者的前提下,我购入了这位作者其他两部作品,分别是《应仁之乱》和《中世日本的内与外》。如果水准都与本书持平的话,那基本可以断言是浪费钱买废纸了。
整体上来看槽点不断。首先,本书的形式和基调都在尽量往学术论文或是专著的形式上靠,这本身是值得欣赏的。但作者似乎有某种恶癖,喜欢在学术性的语言中掺杂进一些插科打诨的话。诸如“宅”“玩票”等网络用语,与历史书籍的严肃和严谨格格不入。纵使作者是为了方便没有基础的读者理解,但完全可以用更为平实的语言进行替代,而不是用所谓的潮流、新奇的词汇去博人眼球,弄巧成拙反而污染了整部作品。
其次,网上查不到作者的年龄,从照片和文风猜测作者也非上一代的人。但整部作品呈现出一派暮气、朽气。一方面,都已经2023年了还在用狭隘的大中华民族主义视角看待东亚史,没有任何掩饰地讥讽中世日本国际知识的匮乏、全球视野的缺失、后醍醐天皇改革政策的幼稚、日本对中国铜钱的依赖以及日本自诩“神国”的可笑等等。注意这里我使用的是“讥讽”,而非“指正”,说明作者是怀有强烈的个人情绪进行极端主观的情感判断和民族主义引导的。在这样观念的作用下,再去进行日本思想史和文明史的讨论还有任何意义吗?另一方面,读完整本书也没发现任何新奇的观点,大段大段地史实复述,尤其是禅僧留学部分,一个禅僧讲完又讲个类似的,几乎是九分史实一分分析,随手翻翻即可,没必要细究。
第三,整部作品体系不清、缺乏重点,各章之间本应当各有侧重。但大量章节之间都掺杂进中日外交、宗教以及经济的交流,明显看出作者又想以历史进程设计章节,又想依据不同要素切割章节。一来一去就显得又重复又无趣,显然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且可以明显看出,作者试图在每章结尾刻意地将本章部分与元朝进行挂钩,企图构成一脉相承式的概念上的联系。但显然很多部分都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不过是套了个“蒙古来袭”的思想史演变的皮而已。选取的事迹根本没有分析出日本人的思想发生如何的转变。读完我的感受也是,日本的史实讲了,元明的史实讲了,后者对前者产生的影响呢不明显。二者之间的关联呢无从得知。作者多次在文中解释“文章篇幅有限”“为读者考虑”“文献过于复杂”。既然偷懒不去深入分析,那么就会导致全书极为寡淡。唯一有意思的,可能是日本需要“进口”铜钱已维持本国经济运作的知识吧。谁能想到一国经济赖以生存的货币竟然还要仰仗邻国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