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一次,真的是生活中的高频词汇。无论是朋友之间还是工作之中,“我跟谁关系好”总是萦绕耳畔,而“关系”也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成为大家“辨别亲疏”、“开展工作”的“基础性条件”。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搞关系”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甚至是一种生存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关系”呢有什么“表现形式”呢一旦发问,就会有思索,一旦思索就会有新的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叫做研究,而我看到了边燕杰老师所著的《论关系与关系网络》,觉得可以直接“掠夺”别人的成果,快速学习。
按照管理,还是简单介绍一下书籍的主要内容:本书分为两大板块,理论板块八个篇章,实证板块十个篇章,一共十八个篇章。理论部分,主要讲“关系”的学科意义、科学内涵和学术地位(或者说文献回顾)。实证部分,主要是从“拜年走动”、“请客吃饭”、“职业发展”、“创业发展”、“线上网络”五个方面具体展开,以支撑、论证并发展理论部分的结论。
边燕杰老师自身对“关系”及“关系社会学”的期待是十分高的,认为这个是进行中西学术对话、发展本土社会学甚至是构建中国主体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突破口。当然,从学术地位的角度讲,到底是否这么“重要”和“有效”,有待社会学家们继续思考,但是“关系”什么是关系呢
“关系是一种二元的、特殊主义的情感性纽带,具有促进不同的社会行动者进行互惠交换的潜在可能”,由此形成的关系网是指“一个自我中心网,即以自我为中心,同两个或两个以上行动者发生纽带联系”。
在关系网中最重要的是三种情感形式:一是感情,二是人情,三是面子。如果情感付出仅是单向的,感情便受到伤害;如果期待的义务没有被认知,实惠的回报没有任何预期,人情便不复存在;如果对方表现出无视的态度或者拒绝的行为,面子便丢失了。(p84)
很明显,“关系”就是一个“纽带”,可以比喻成绳子,连结着彼此。一个人不可能是孤立的,所以总是或多或少要有“关系网”,并且“关系”要发生作用的话,一般都在“网络中实现”。也就是说,边燕杰老师认为,关系的最本质特征还是“有用”,是一种“功利导向”的、“实用导向”的社会存在。当然,感情的需要也是一种“又有”。
由“关系”铺开的感情、人情和面子,也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从定义的内涵(情感性纽带)和外延(关系网:感情、人情和面子),确实是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话语体系,也能“概念操作化”去实证,所以能成为一个学科。但是,是否是中国特色的“引爆点”,就有待证明了。
这是关于本书的第一篇讨论,我想还至少会有第二篇,书末的参考文献确实让人“惊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