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作者千鹤子所言,这本书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不友好,尤其是对男性读者。阅读完后,我深感日常生活中很多行为和思维模式都充满了两性不平等。
“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一词起初让我感到拗口难懂,然而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它竟然像一把钥匙,深刻而有效地解释了厌女和恐同等现象。作者指出,通过将女性置为客体来凸显男性的主体地位,厌女现象得以存在,而恐同则是男性对失去主体地位的担忧。
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厌女是文化的产物,我们正实时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如影视作品尤其是日本的色情行业,将女性异化为物体、器官等等)。正因如此,要改变并抵制文化中不良的惯性需要很长的时间。
然而,如果像作者所说,男人有厌女症,女人有厌女症,甚至女性主义者也有厌女症,那我也可以认为所有人都同时有厌男症。
就像种族歧视、职业歧视等所有不公平现象一样,厌女症也是强权文化导致的歧视。无论源自巩固自身强权地位,还是权力的异化导致人的思想异化,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强权,就会有歧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单向的,许多情况下,黑人也歧视白人,女性也歧视男性。这是人性的固有属性,在文明的发展中可能会减少,但永远不会消除。
我一直觉得男女平等是理所应当的目标,然而由于目前一些不如意的情况,彻底否定男性甚至造成两性之间的仇恨和对立,这是本末倒置。与其采取激进对抗的方式,不如先内敛自省。特别是面对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时,首要问题是如何保持清醒,接受他人眼中所谓的“不完美的自己”,同时能够理解和接受自己和他人眼中的“不完美的别人”,减少厌恶,增加理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