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是个诗人。这是我读了两章后的初印象。是的,读书前就知道他是诗人,被视为花莲代言人的诗人,只是我仅翻过他翻译编注的英诗,从未真正读过他的诗,写花莲的诗,也没有读过他的其他文字或了解过他的生平。
翻开这本书纯粹是在推送的书中随意好奇点开,看了文案觉得有点意思,于是没有预期地读了下来。
文案说这是杨牧的文学自传,读完觉得这个简介真是非常精准。一路读下来,行文形式和语言风格都让我想到纳博科夫的《说吧,记忆》,都是以散文形式回忆自己人生中的记忆片段,是自传却不是沿时间轴的线性叙述。
和纳博科夫描述他感受到每个字母的颜色同样令我感受很深的,是杨牧的文字也有通感的描述,有形象的气味,看得到的声音,听得到声音的画面,他的文字有一种古朴的随性和诗人的敏感。
但是本书并不是散乱的回忆片段,串连起书中一个个记忆片段的是杨牧的文学创作过程。童年在山林中与高山族人的奇妙相遇,在花莲山中海边的自由穿行,这些童年少年经历带给他一生对大自然的敏感和文学创作的灵感。及至上学之后环境转变,战后生活的微妙变化,青春期转变的冲击,在求学路上师友的影响,在这些人生片段的叙述当中是许多个创作的冲动,文学创作意念的成长变化。
读到他描述自己各个创作灵感、冲动瞬间的段落时,常常会有莫名的感动。我想,有过“为赋新词强说愁”经历,有过创作冲动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感觉。所以啊,为什么在快餐时代的今天,功利主义的今天,我们还要读诗,还想读诗至少我感受到了,诗意的语言能为我带来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感受、感动,正如杨牧写到他念书时读戴望舒的雨巷。同一首雨巷,穿越海峡时空,有多少代年轻人在其中看到了自己。
杨牧是个诗人。他的这本文学自传让我想起自己读诗的感动和曾有过的想写诗的瞬间。为什么我们还要读诗也许读完本书你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